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虽然每一个人的失败都各有原因,五花八门,但是失败者都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人际关系能力低下。从这点上说,鼓励孩子多和其他孩子交往,有着重大的人生意义。

孩子一岁以后,如果没有兄弟姐妹,爸爸妈妈就要想方设法帮他找伙伴。有了伙伴以后,要特别鼓励他跟伙伴多相处,有时候还可以帮助、引导他与小伙伴相处。
孩子还可以适当参加运动队的活动,参加一些需要合作,又有对抗性的,需要流汗、有竞争性的运动,在这样的运动中,孩子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身体差异,会认识到人和人是有差异的,是各有其长的。同时,对孩子来说,在运动过程中体现出的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承受力(为了团队勇于做牺牲的责任感),都是促使他健康自然成长极为重要的养料。
父母们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家孩子特别不喜欢跟别人玩儿,跟别人玩儿时经常会吵架,生气,最后闹得很不愉快。”
一个孩子不好带,试试再生一个孩子吧。其实独生子女有个大问题,就是从小没有兄弟姐妹,得不到最基础的兄弟姐妹之间相处的锻炼与学习,也就很容易在与其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出现问题。
任何一个人跟他人的交往能力,都是从与自己父母、与自己兄弟姐妹的相处中获得的。家庭成员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原型和基础。一个人跟他人处得好不好,最关键的是要看他跟父母的相处方式有没有问题,跟兄弟姐妹的相处方式有没有问题。
而且相对于与父母的相处,一个人与兄弟姐妹的相处更加重要,因为兄弟姐妹不会像父母那样过分迁让于自己,他们的相处更加接近于他与别人的相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没有兄弟姐妹,非常重要。
年轻的父母们还经常被另一个问题困扰,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在与别的孩子一起玩时总是爱打人。要想弄清这一点,父母首先要明白,孩子爱打人,这是天性,不是仅通过言语教育就可以改变的。那这个问题应怎么解决呢?它是在孩子跟别的孩子相处过程中逐步得以解决的。
比如说,如果一个孩子很少跟别的孩子交往,他就没机会切身体会到打人是不对的,但是当他跟别的孩子交往之后,自然会受到“我打人是不对的”这种教育。因为他要是打人,别的孩子就都不跟他玩了,或者别的孩子会反击,让他明白被打的滋味很不好受。慢慢地,他就会自然地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也就是他天性中的自我调整能力在起作用了。
除此以外,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当他在外面遇到一些人际关系的挫折,比如说某个孩子不喜欢他了,他可以获得一种你不喜欢我还有别人喜欢我的心理安慰:你们不和我玩,还有哥哥、弟弟跟我玩。这样一来,孩子就不会有一种被边缘化了、被排挤了的挫折感,它对于培养一个孩子形成良性的人际关系能力特别重要。

家庭教育应该成为社会教育的一块试验田,能够让孩子在一个无害、良性的家庭氛围里去学习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调整跟别人的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