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曾国藩传 第六章 23.12.9/10

曾国藩传 第六章 23.12.9/10

作者: 澜图 | 来源:发表于2023-12-08 07:27 被阅读0次

    每日早晨5:00-6:00分享读书笔记,今日分享曾国藩传第二卷第六章。欢迎关注,更多好书笔记与君共享。

    第六章 湘军为什么牛气

    1. 创建湘军的苦心和良心

    咸丰三年(1853)八月,曾国藩带着受伤的自尊心到达衡阳,开始赤手空拳创立湘军。湘军的创立,是曾国藩人生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不光改变了曾国藩个人命运的走向,也改变了整个国家的走向。

    咸丰皇帝让他“帮办团练”,简单说是训练点“民兵”,维护湖南的治安,打打土匪。但曾国藩志不在此,他深知此举训练团练对天下没有任何作用。曾国藩要创立一支有生命力的军队,他这样做,是违反了大清朝根本原则,是会带来灭族的危险。但他为何还要这样做呢?主要因为是:

    一是:他立志要挽救朝廷,再造国家。

    二是:太平天国起义,将中国陷入巨大的蒙昧。

    太平天国起义,崇拜上帝教,是以洪秀全创造性发挥后的西方基督教,洪秀全把中国传统文化定义为“妖”书“妖”术,要焚毁所有中国经典,扫灭所有中国传统信仰。太平军所到之处,必焚毁孔庙、毁掉神像、拆改庵院。遇到名寺古刹、书院、古迹、文物,或者焚毁一空,或者改作兵营、仓库、屠场。即使忠臣义士,像关羽、岳飞等也都被污毁了庙宇,砍掉了神像的脑袋;以上所述其他寺庙无一不被烧毁,没有一座神像不被毁灭。

    曾国藩是理学家,在他眼中,儒学是天地间唯一的真理。太平天国起义的所作所为不仅是大清王朝的敌人,也是中国文化体的敌人。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积累,面临全部毁灭的危险。

    曾国藩之所以出山,之所以创立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他不光是皇帝效劳,也是为了维护孔圣人的遗产,为被杀掉的百姓报仇,也是为毁掉神像的神灵雪耻,所有他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避任何风险。

    曾国藩在创立湘军的初期时非常困难的,他一个文官,一是没有得到皇帝的批准,二是无头衔无职权,还没有经验,更没有朋友来帮忙,最关键是无制度保障,没有军饷来源。

    在长沙之辱的刺激下,让曾国藩时刻难以自安,斩关夺隘,排除万难,克服了以上五难,开创湘军。在当时腐败的情况,国家财政空虚,曾国藩要自己想尽办法筹措军饷。这期间,已故湖北巡抚杨健之孙杨江,急公好义,主动捐输事业,曾国藩为之感动,上书请朝廷批准将杨健列入祀乡贤祠。精于小事疏于大计的咸丰皇帝痛骂曾国藩一顿,并将曾国藩由二品京堂降到三品。

    2. 与咸丰皇帝的博弈

    曾国藩在苦练湘军期间,还要应对咸丰皇帝的瞎指挥。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以后,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北伐。咸丰皇帝三番五次的下旨,让曾国藩出兵救援其他地方。在这期间,曾国藩的好友江忠源亲自写信求救,曾国藩的亲家陈源兊也在其中,但他都写信拒绝了,并解释了不出兵的原因。知道这两位好友战死,曾国藩也很痛惜,他知道不光让江忠源等朋友失望了,也令湖南通省官绅对他有意见,社会上议论四起,但他只是付之一笑。在给其他朋友的回信中,曾国藩解释到:此次募勇,成军以来,须卧薪尝胆,勤操苦练,练成能百战艰难的士兵,如果草率出兵,没有训练过的士兵,拿着劣质的兵器,和虎狼一样的太平军作战,没有交锋就已经失败了。所以他日夜训练,要打造一支强悍的军队,因此我不怕别人的笑话。

    曾国藩几次抗旨,就是为了造船、购炮与练兵赢得时间。因为拒不出兵,也损折了自己的座师吴文镕。但吴文镕是明大理之人,明白曾国藩为何不出兵救援,在临死之际,返劝曾国藩不要因自己的身故而轻易出兵,东南大局,全仗你一人了,务以持重为意。江为挚友,吴为恩师,均以自己不出兵而死,曾国藩的心理压力也非常巨大。但是为了操练强大军队,他只能“挺”,挺了一年时间,曾国藩终于练成了一支一万七千余人的湘军。

    3. 曾国藩的第一次自杀和湘潭大捷

    曾国藩顶住了重重压力,全力投入造船、练勇、筹响之中,历经千辛万苦,水陆两师的筹建终于初具规模。咸丰四年正月(1854),曾国藩亲率水陆大军齐集誓师,湘军由衡州水陆并发,北上长沙,据守于此。此时的太平天国已占据长江天险,把曾国藩和湘军包围,曾国藩在外无救兵,内缺粮草之下必死,所以决定主动出击,冲出包围,攻打湘潭。

    曾国藩的湘军终于要真刀真枪开始战斗了,他信心满满,以为不用半天,就可以解决战斗,但是事与愿违,这一次太平天军不仅人多且准备的也非常充分,这一战彻底失败,湘军战舰损失三分之一,炮械损失四分之一。一心想首战必胜,却迎来了首战失败。因此曾国藩大受打击,曾国藩愤恨,心灰意冷,要自投水中,不成功便成仁。在护卫们的看守下,曾国藩寻死不能,便先回长沙。

    长沙通城官员在传曾国藩的笑话,不让曾国藩进城,被人们议论和嘲笑,有些官员要弹劾曾国藩。曾国藩羞愧至极,不吃不喝,奋笔疾书,写遗折,此时曾国葆闯进来告知:塔齐布在湘潭大胜。原来是曾国藩出的另一路湘军在湘潭取得了大胜,这场胜利是太平天军军兴以来清军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这下曾国藩终于不再想死了。

    咸丰皇帝迅速发出一系列上谕,嘉奖曾国藩。上谕发出后,大家纷纷闻讯而来,骆秉章亲自来城外的曾国藩入城。曾国藩用自己的艰苦奋斗,成功挽回了面子。没有长沙之辱,也没有当下的功名,曾国藩也深知自我教育,更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百折不挠的性格特点。曾国藩更领悟到,对于有志者来说,挫辱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好的帮助。

    4. 湘军团队是这样设计出来的

    为什么大清王朝举国之力供养训练了二百多年的正规军队不堪一击,而一介书生曾国藩花一年时间练出的湘军就能所向披靡呢?湘军的战斗力来自哪里?

    湘军的战斗力来自曾国藩的“反思”习惯。反思字面意思是反向思考。曾国藩创建湘军的时候,并没有首先去想“湘军怎么才有战斗力”,而是先来分析“绿营兵为什么没有战斗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其实我们做很多事不需要超天才的想法,只要好好总结一下别人的错误有哪些,反着来,可能就成功了。

    那么绿营为什么没有战斗力呢?

    第一,士兵普遍都有第二职业,是因为“低饷制”的制度缺陷所致,士兵的饷银不够养活一家人。

    第二,部队广泛经营第三产业,军官收入不高,加上军队风俗不好,军队中招待费比较大,军官用军事设备来经商赚钱。

    军队的“低饷制”与文官的“薄俸制”,都是清代王朝短视的财政制度

    那为何湘军就有如此高的战斗力呢?

    一是:曾国藩创建湘军,就改变做法,对士兵采用“厚饷制”,对军官采用高薪养廉的政策。

    二是:曾国藩制定“将必亲选,兵必自募”,军官和士兵必须是湘乡人,大家都知根知底,相互认识,也感谢提拔之恩。

    曾国藩以上举措解决了绿营兵的“胜则相忌,败不相救”的问题,形成了曾国藩所说的“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的“死党”。这就是湘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来源。

    三是:选人原则的不同,选士人领山农。选士人,军官都要没有打仗经验的读书人,不用那些有经验的绿营军官。曾国藩认为,精神的力量远大于身体的力量,信仰出战斗力,精神出战斗力,在共同的信仰之下,可以发出惊人的勇气和能量。领山农,是不收当过兵的人,不收退伍军人,主要选用纯朴的农民,而且是山农,山农肯吃苦,讲实际。

    四是:重视政治教育,曾国藩把军队的训练分成了“训”和“练”两个部分。“训”即是训话,指政治思想教育。“练”是练习军事技术,而曾国藩更重视“训”。曾国藩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军纪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给湘军灌输信仰和精神力量。

    曾国藩的建军思路非常高明,这些制度也是湘军成功的重要基石。曾国藩并不聪明,但是他比别人更吃苦,更扎实,更无情鞭策自己。他做事高明,是建立在笨拙之上,建立在绞尽脑汁、殚精竭虑之上。“笨"到极致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巧”。曾国藩每次处理完事情,他还要总结经验教训,为下次做参考,也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曾国藩传 第六章 23.12.9/1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gee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