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墨海
人生,其实就在于那一刻的觉醒——他如何从纨绔恶少蜕变成著名诗人

人生,其实就在于那一刻的觉醒——他如何从纨绔恶少蜕变成著名诗人

作者: 文史迷途 | 来源:发表于2024-05-25 21:45 被阅读0次

    原创(已在其他平台发布)

    唐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夏,一位饱经沧桑、神情落寞的中年男子,正带着家僮和简陋的行李赴滁州上任。

    他虽然仕途不顺,却已有了勤政爱民的声誉和如日中天的诗名。没有人能联想到他曾经是一个专横跋扈、劣迹斑斑且大字不识一个的纨绔恶少。他也时常想起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心头略过一丝苦笑。

    但这次赴任滁州的旅途上,他竟然遇到了一位久违的故人。彼此谈及王朝没落、天下困蔽,而自己仕途不顺、蹉跎光阴,不胜嘘唏。又提起旧日种种荒唐,一种莫名的苦涩与悔恨涌上心头,于是他惆怅提笔,写下了这篇《逢杨开府》,向世人掀开了他那放荡不羁、轻浮顽劣的过去和在绝望痛苦中惊天蜕变的觉醒。

    《逢杨开府》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

    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

    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

    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

    这个纨绔子弟、无赖恶少就是后来名动天下的大诗人韦应物。

    一、离离山上苗

    韦应物出生于唐朝最显赫的家族——京兆韦氏。这个家族自西汉起就脱颖而出,到唐朝时已延绵强盛达千年之久。而在唐代,韦氏的辉煌达到了巅峰,仅唐一代就出了宰相24位,位列三公的不计其数。当时长安有名谚:“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意思是他们熏天的权势离皇帝也相差不远了。

    出生在这样权倾天下、如日中天的名门望族。韦应物在同辈人中占尽先机,真正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

    家族这座高山的托举使他这颗幼苗轻易达到人生的高峰。他15岁就承袭门资补右千牛,成了玄宗皇帝的御前侍卫。常伴皇帝左右,可以自由出入宫闱,年纪轻轻就成为皇帝身边的近臣。可谓一步登天。

    家族炙手可热的权势、举手之间就能获得的官职、不付出任何努力就能取得的地位,让这个没经历过任何风雨挫折的少年,轻浮飘然,狂放不羁。

    而他的父亲韦銮对他的教育应该是失败的。此时的韦应物虽长得高大英俊,气宇不凡,但由于家人的溺爱娇纵,他一心玩乐,不思读书,导致大字不识一个。在文风盛行、诗意飘香的唐代,他在个人的学习修养上已经远远落后于同辈,但这一切被家族的光环、权势的假象所掩盖,使他浑然不觉。

    他每天骑着御厩里的高头大马,趾高气扬的走在皇帝的仪仗前,在长安城里招摇过市,皇权的无上威严也给了他狐假虎威的虚幻色彩,加上年轻气盛、恃宠而骄,他成了长安城里不可一世的人物。

    他天天和一些横行横行不法的无赖一起,与一些朝廷人犯和亡命之徒为伴;他白天与狐朋狗友玩乐赌博,晚上潜入邻家与姑娘厮混;他横行乡里,为所欲为,做出种种违法乱纪的事。

    因为他的家族势力,众人不敢怒而不敢言,主管治安的司隶校尉也忌惮他的官职地位,对他无可奈何。

    韦应物的少年时光就在这纸醉金迷、专横跋扈的岁月里茫然的度过。他相信自己他“天选之子”的优越、飞扬跋扈的人生会和大唐王朝一样固若金汤,不会动摇。殊不知,一场巨大的灾难已悄然袭来。

    二、憔悴被人欺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6月,叛军攻占了唐王城的都城长安。玄宗出逃四川,贵妃中途殒命,曾经繁盛无比的大唐王朝一朝崩溃,韦应物的天塌了。

    他从皇帝的近臣贵胄一夜之间流落街头。面对着一片狼藉的长安城、遥望着烽火弥漫的大明宫,他惊惶恐惧,犹如丧家之犬。那宫殿还在、他站立的白玉台阶还在,可这一切已不属于他,他再也回不去了。

    当浮华的光影被刺破,当家族门荫的大厦崩塌。他突然发现自己一无所有,一无是处。他在后来的诗里描述了当时的心情。“出身天宝今年几,顽劣如锤命如纸。做官不了却来归,还是杜陵一男子。”

    他23年高枕无忧、坐升躺赢的梦彻底破碎了。长安城不再对他温柔以待,他看到的都是白眼和鄙夷、他听到的都是挖苦和嘲讽。他的生活也日益贫困,衣食无着。随大唐王朝从巅峰跌入深渊的他,终于尝试了从黑暗的洼地去仰望这世界的滋味。

    “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

    “可怜蹭蹬失风波,仰天大叫无奈何。”

    惊慌失措的韦应物感到了惊惶和绝望,心里升腾起了恐惧和悔恨。

    他幡然悔悟,过去的人生就是一场虚幻的梦,那繁华光阴庇佑的是他的无知、顽劣,那纸醉金迷包裹的是他的浮躁、狂妄。当大潮退去,裸露的是他文不遮体,德不修身的粗俗和丑陋,他不是能拯救时势的男儿,连自身都难保。

    痛苦和焦虑过后,他终于静下心来,冷静思考自己和王朝的未来,他必须开辟一条新的人生道路。而要在乱世中立足,他必须使自己强大起来,必须使自己的学识和精神都挺拔起来,而实现这一切的最好途径就是读书。

    三、把笔学题诗

    他重新拾起书本,这些曾经被他认为“百无一用”、“鄙夷不屑”的诗书,现在却成了他的救命稻草。虽然年过二十的他“读书事已晚,”但他还是老老实实“把笔学题诗”。

    他也重新拾起了家族祖辈的千年遗训,“认真读书,正直做人”。这是韦氏家族千年屹立、经久不衰的原因。作为韦氏的后人,他骨子里依然流动着祖辈的勇敢、智慧和坚韧的血脉。而豁然觉醒的灵魂,让他产生了无比强大的热情和力量。

    他摒弃恶习、停止玩乐,潜心读书。他闭门不出,日日“焚香扫地而坐”,沉浸在诗书构筑的世界里。

    在诗书的浸润下,他身上的纨绔浮华之气正在褪去,那个桀骜不驯、任性狂放的恶少正在脱胎换骨,读书重新塑造了他的人格和精神,一个胸怀大志、稳重勤奋的韦应物正呼之欲出。

    公元558年,局势已逐渐稳定,27岁的韦应物重返太学。这次他不是来混日子、走过场了。曾经“少年游太学,负气蔑诸生”的狂放无知已成为过往。命运的磨砺和诗书的启发,使他有了兼济天下、重振大唐的气魄和责任。他,成了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对于韦应物来说,安史之乱是他人生的一场浩劫,也是他重生的一次转机,命运将他的人生完全推倒,让他在废墟中重建,这是人生终极的考验。他没有在劫难中沉沦颓废,而是在苦难中觉醒,唤起了沉睡多年的良知、理想和责任,让自己的人生开启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公元763年,以学有所成的韦应物在吏部的考试中脱颖而出,被授予洛阳县丞。洛阳是唐朝的东部,这次机会是他凭自己的真本事挣来的。

    在以后的岁月里,虽然唐王朝已一路低滑,积重难返,吏治腐败、弊政丛生。韦应物重振大唐的理想成了镜花水月,但他却秉承着道义和良心,每到一地都关注民生,造福百姓,有良好的政绩和名声。

    他几经沉浮沧桑的心也对人世、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和体验。道义和责任、无奈与愤慨、失意与惆怅,都化成诗句喷薄而出,留下了他灵魂的足迹,也成为时代的印记。永远闪耀在这世间,使“韦应物”这个名字变得伟大而永恒。

    他奇迹般地完成了从一个纨绔恶少到一个名动天下的大诗人的转变。而这一切源于他在那次苦难面前的觉醒。其实,当我们身处苦难和逆境时,我们并非无依无靠。那个在心中潜伏多年的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贵人和帮手,唤醒自己,人生必定会有所不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其实就在于那一刻的觉醒——他如何从纨绔恶少蜕变成著名诗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ggo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