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b站看了“全嘻嘻”的一个视频,她是毕业于北大,最终选择留在北京奋斗的年轻人,里面的讲的很多话题都是很符合时代特点,能引发年轻人共鸣的。
《3年前回老家的前同事,让我也想离开北京|100万开了一间幼儿园》这个题目吸引着我点击进去,本以为是一种回归家乡,女性自主创业的故事,没想到反而是里面的教育理念吸引了我。
被采访者一共有过7份工作,前6份工作与记者、媒体相关,但是第7份工作却选择自己办一所幼儿园这份与之前工作毫不相关的工作。
说与工作和不相关,其实是与她之前的经历息息相关,每走的一步都在塑造着她对教育的思考,找寻着自己所热爱的方向。
她温声细语地介绍着自己开办幼儿园的初衷,介绍着幼儿园从儿童视角出发的设计与装潢,分享着即使有着丰富的工作体验和不错的学历,现在给小朋友洗沾着大便的裤子也毫不委屈,因为她认为这根本不委屈,因为她真正帮到了小朋友。
看到这里,突然想起了三年前来这所学校实习的时候,那时候懵懵懂懂,在办公室里坐年级干事,观察着周围忙忙碌碌的一线老师们,有的是在帮助学生解决矛盾,有的则被问题学生纠缠,有的一遍又一遍的与学生强调着学习的重要性,有的在劝说学生解决与父母的隔阂......
那时的自己怀揣对前辈的崇拜、对教育的情怀以及一丝对未知的忐忑。
突然一句话传到我的耳边:“你只有性格好,和别人的关系好,学习不好有什么用?!”
在那时候的我满满的是对这句话的不屑。人各有志,人生不只学习一条出路,凭什么说不会学习就全盘否定。当时的我就下定决心,不要...不要!千万不要为分数是从...那样很讨厌!
后来真正做了老师,一年、两年......虽然没有说过“学习不好有什么用?!”这种偏激的话,但是我多了对那位老师的这句话不再是不屑,而是多了一些理解,因为环境使然,制度使然。
那位老师是学历很高,性格也不错,可以想像学生时代是一位优秀听话的学生,在当时工作也很认真负责,但事实是,自己学习好是不能掌控别人学习好的,学习归根结底是自己的事情。学生的人品是无法通过考试衡量与评价的。
排除有的老师真的很佛系的情况,如今对老师的考核,很重要的是看成绩,看分数,不免导致在工作中,时常把“分分分”“学习学习学习”挂在嘴边。即使你本身不那么看重分数,家长也不不会认同,家长会天天和你讨论如何让孩子“坐得住”“多提分数”“报什么辅导班”“买什么辅导书”,如果不时常跳脱出来冷静的思考一下,就会被这个节奏裹挟进“唯分数至上”的漩涡中。
如今我尽量不与学生天天只强调考试、学习,尽量引导其要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先懂得如何幸福健康的生活,再追求更高的目标。但在内心明白,学生成绩依然像一把枷锁,锁住老师,锁住学生。
突然想起《步步惊心》,张晓的身份变成马尔泰若曦,体现了现代人如何被训化成古代人,从一开始的豪爽大气到后来如履薄冰,从一开始以人为本到后来三扣九拜......
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生经历,总会造就不同的人生。所以环境影响一个人,只是环境对不同人的影响程度不同。也许有时候同化只是一种保护色。
工作是人的第二个原生家庭也不无道理。
要说如今的自己可能更理性,经历了很多家长和学生的鲜花与掌声,感受到了来自他们的温暖与爱,也经历一点点打击与磨练、甚至小人的威胁诋毁,也渡过了一些自认为走不出来的黑夜,对教育的观点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单纯和激情满满,在教育这条路上只有情怀和激情,于学生、于老师不一定是一件好事。终究要学会理性,研究方法,找到自己的教育观点与合理的途径。
![](https://img.haomeiwen.com/i16965596/83241279b170ed9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