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这样写道:“放得下功名富贵,便可脱凡;放得下道德仁义,才可入圣。”这句话曾经困惑我很长一段时间。直至读到净空法师的《十善业道经讲记》,我才略有所悟。
无论是李白在《江上吟》中说的“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还是汤显祖在《牡丹亭》上写的“功名富贵草上露,骨肉团圆锦上花”,无不说明人生所有的功名富贵皆如过眼烟云,不会长久,毋须执著。所以,要放下功名富贵,脱离凡俗,这比较好理解,也容易做到。而我之前的困惑主要是来自下半句。因为,自古以来,道德仁义正是先圣先贤们大力倡导并模范践行的为人处事的标准和准则,不仅在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份量,而且在现实社会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哪怎么能放下呢?
净空法师在《十善业道经讲记》上写道:“佛是从性上看的,凡夫是从相上看的,所以凡夫着相,佛不着相。”说明了就是,佛见性不着相,凡夫着相不见性。而净空法师又进一步指出:“性没有生灭,相有生灭。”所以,见性的佛不会产生妄想、分别、执著,心就变得清净而平等,通达明了,自由自在。而着相的凡夫定会产生妄想、分别、执著,心就生起是非、美丑、善恶等评判,这当然就包括道德仁义与不道德不仁义,这样一来,视野就不可避免地着眼于事相,局限于事相,导致一叶障目。净空法师又告诫我们:“诸佛菩萨、祖师大德跟我们说,世间一切诸法没有善恶、是非、邪正、真妄、利害,要是契入这个境界,就是入不二法门,就成佛了。”由此可见,一个人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之心,就能明白世间一切诸法没有善恶、是非、邪正、真妄、利害之别,这样便可成佛,要成为圣人那就不在话下了。回到“放得下道德仁义,才可入圣”这半句话,便可以领悟到,所谓的“放得下道德仁义”,说的只是放下对道德仁义的妄想、分别、执著的心念,而不是不讲甚至否定道德仁义,如此而已。
懂得放下,才是脱凡入圣的方便法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