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电话告知:“沈妹,门口有惊喜,都是自家做的,记得拿进去。”我打开门,门口赫然一大包粽子和几个红皮茶蛋,还立着一束艾蒿。我猛然醒悟:哦,端午节了。
端午,五月(午月)的第一个午日,故名。“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人们认为这个时段蚊虫疾病开始增多,认为是不吉利的日期,被称为恶月毒日。所以起初端午节以避恶 、避邪为主要内涵。我们当地避恶避邪的主要方法有:门口插艾、手腕系五彩绳、吃粽子和粽锅里煮的鸡蛋。“碧艾香蒲处处忙”、“细缠五色臂丝长”、“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正是这些习俗的写照。
粽子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主流传说是屈原怀石投江后,百姓们怕江河里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后来就演变成了吃粽子的习俗。品食粽子也成了人们追思屈原的一种形式。世上也因此流传许多文人墨客端午纪念屈原的诗词歌赋。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人间”等等。而端午食粽更可信的传说是自认为具有“龙子”身份的古代吴越民族举行盛大的图腾祭时,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或裹在树叶里, 一面往水里扔献给图腾神吃,一面也自己吃。吃粽子不管是祭祀先贤还是龙图腾,都是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对于平安生存的向往。
晚饭,我热上了好友送来的粽子和茶蛋。茶蛋是红色的,预示吉祥,据说吃了粽锅里煮的鸡蛋不生脓疮。每个粽子包裹的内容各有不同。有花生红枣的,有花生豆沙的,有红豆的,还有五花肉的。除去红枣的,其他的我都吃不习惯。这些美味的香粽应该都囚禁者一颗美好、吉祥、思念的灵魂吧?
除了食粽之外,当地比较盛行的就是给孩子们手腕上戴彩绳。明代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尽态极妍。”现在演变的带避邪索的不止女儿,小男孩也戴,所谓的避邪索也只有五彩绳了。临近端午,路边小摊上到处是卖五彩绳的,红色调居多,有的绳上还间隔点缀着避邪的小彩石。幼儿园门外人行道上卖五彩绳的最多,小孙子也闹着要戴。也算是一种美好的祝愿,祈求平安。古代,女儿节除了装饰小女儿外,出嫁的女儿也要归宁躲端午,说在婆家过端午不吉利。后来我们当地演变为送麦礼。送麦礼就是过端午的时候(俗称五月大五)女方娘家买了礼物给男方家送去,顺便把女儿接回家过节。这应该是唯一一个女方给男方家花钱的习俗吧?记得我刚结婚的时候,我娘还给我婆家送过几年麦礼,后来就作罢了,现在已经没有这个习俗了。
至于门外插艾避邪,应该是比较普遍吧。别的地方也有的插菖蒲,喝雄黄酒避邪。
人们对安康的期盼和追求是端午节永恒的主题。
端午,安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