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瓷坛黑牡丹的黑釉建盏,在宋朝被视为瓷坛珍品,而且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还倍受国外客商的青睐。自宋代以来,“建盏”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到非洲、中东、西欧等国家地区。从2009年举世瞩目的“南海一号”宋代沉船在广东阳江海域正式出水后收集到的文物看,就发现沉船里的文物中存有大量的“建盏”。
何原因使建窑黑釉瓷会惊现在“南海一号”沉船呢?
原中国陶瓷研究会会长、厦门大学历史系叶文程教授说“在‘南海一号’沉船上发现有建窑黑釉盏,并不奇怪。前不久在‘华光礁一号’宋代沉船上探挖出的古瓷器里也发现存有大量的建窑黑釉瓷器。前些年,在韩国西南木浦市海域发现的一艘元代沉船,在千余件瓷器中,建盏就有117件,最引人注目。”他还说:“宋、元时期,不少商船满载着各种精美瓷器从泉州出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驶往东南亚、非洲,乃至古罗马帝国的市场上交易。作为黑釉瓷代表的建窑系以其状如兔毫、油滴、鹧鸪斑纹的“建盏”自然备受客商的青睐。因此,迄今为止,在菲律宾、印度、马来半岛、埃及的珍宝市场上,仍发现有“建盏”就是证明。”
说到“建盏”,为什么会引起皇帝的爱好呢?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它与当时的环境有关系。这就是宋代时期,民间盛行一种游戏。名叫“斗茶”中国的饮茶习俗具有悠久的历史,自汉唐时代以来已十分盛行。入宋以后,此风尤盛。当时最为流行的是“斗茶”,这是一种比唐代煮茶更为进步的品茗艺术。它讲究生活情趣,追求喝茶意境。宋代斗茶用的是研膏茶,也就是把茶叶捣成膏状再用模具制成的饼茶。这种茶饮用时,要先碾成粉末,然后冲泡,并用筅帚搅拌,泛起的白沫保留得越持久说明茶品越高。而白色泡沫,用黑色茶盏最容易观察,正所谓“好马配好鞍”。
《茶录》说“茶色白,宜黑盏”。这种斗茶,黑白分明,一目了然。所以斗茶家们都对黑釉茶盏(碗)格外垂青。首先,“建盏”的外观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东方艺术色彩。盏内外饰纹样既依靠釉料配方的变化,又依托窑内烧成温度与气氛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纹理,因此具有无穷的艺术魄力,疑似为“鬼斧神工”之作,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因此,正如《茶录》所云:“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三,建盏口大足小底深,盏口面积大,可以容纳理解更多的汤花且便于观赏,而足小底深则易于茶渣沉淀和倾渣,以免影响茶色。
在当时,离京城不远的河北定窑也会烧制黑釉盏,色黑如漆,胎骨洁白,从质地上足可与“建盏”相媲美,且距京城汴梁又近,缘何宋徽宗却舍近求远,却命建窑的窑场主烧造贡瓷,其原因就在于其它窑烧制的黑盏胎薄细腻,保温性差,不适合“斗茶”。而在建阳水吉后井一代烧制的黑釉建盏造型别致,边薄底厚,胎骨厚重、坚硬,具有良好的保温性和隔热性。当地百姓至今流传一种说法:三伏天用建盏盛菜越宿不馊。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盏色贵青黑,王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彩色也”。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对建盏情有独钟。他在元祓四年(1089年)到杭州任知州时,于当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到西湖北山葛岭寿星寺小叙。此时,住在西湖南山净慈寺的南屏谦师闻讯赶去拜会,并亲自为知州苏东坡当场点茶。苏东坡惊奇地看到南屏谦师用当时最为名贵的兔毫斑黑釉建盏作为茶具为他点茶,十分高兴。尔后,他品饮了谦师亲手点的茶,更觉谦师茶艺高明,于是当场做诗一首,题名《送南屏谦师》,以示庆贺。诗曰:
道人晓出南屏山,
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毫斑,
打作春瓮鹅儿酒。
尽管时间已越千年,至今,考古专家从在建窑遗址上挖掘出的建盏底部不少刻有“供御”和“进盏”字样瓷品,就足以说明在当时建盏曾作为贡品,而在中国陶瓷史上独享过至高无尚的尊荣。
宋代“斗茶”成风,文人咏茶成趣,对建盏推崇备至,客观上刺激了建盏的生产。据传,在宋代年间,建阳市水吉地中芦花坪一带曾有百条龙窑,迄今,人们仍可在12万平方米的古窑址看到遗弃下来堆积如山的废残瓷器,半成品和盛盏烧制用的陶罐、匣钵,足见当年的盛况。据考古学家发现:宋代建窑的窑炉长度多在70米以上,多条窑炉长度超过百米,其中长达135.6米,依山而筑,蜿蜒横卧在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村的大路后门山上,为国内已知最长的古代龙窑,亦堪称世界之最,一窑的产量就高达10万件,令其他窑场自叹不如。而今这条龙窑于2007年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宋亡元兴,饮茶风俗改变,加上战乱频繁,一代名瓷遂从兴盛走向衰亡,工艺终致失传。在旧中国,“建窑”遗址屡遭破坏,时有奸商勾结当地豪绅,诱惑农民盗掘古盏,收运到上海或日本。抗战期间,据说还有日军到古窑遗址挖掘哄抢。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关心“建窑”的恢复、研究工作。国家文物考古队、华东文物考古队、福建省博物馆和厦门大学,都先后有人到建阳古窑址考察和发掘。
注: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图文整理来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仙子删除,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