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4-06-03 读史之三:豫让,那个创造了“士为知己者死

2024-06-03 读史之三:豫让,那个创造了“士为知己者死

作者: 笙箫红尘 | 来源:发表于2024-06-02 23:36 被阅读0次

    读史之三:豫让,那个创造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悲剧刺客

    豫让刺赵襄子赵无恤的故事,《战国策》、《史记》都有记载,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写得最为简略,或许砸缸的司马光同学觉得,水太多了不好,会淹死人的,所以,就大大缩水,很多有意思的情节都删去了。连“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让古往今来所有人都心有戚戚的一句话,都没让豫让同学说出来,豫让如果地下有知,得憋屈得再死一次。

    战国策是这样记载的: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智伯,智伯宠之。及三晋分智氏,赵襄子最怨智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智氏之仇矣。”

    而司马光是这样写的:三家分智氏之田。赵襄子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智伯之臣豫让欲为之报仇。

    战国策对豫让之所以要去刺杀赵襄子赵无恤的原委,交代得更加清楚。智伯对豫让有知遇之恩。那么有知遇之恩就没有是非观念了吗?不是。豫让也知道智伯有取死之道:狂妄自大,有才无德,何况身处乱世,成王败寇呢?从“豫让遁逃山中”一句,我们也许可以看出,豫让本不想杀赵襄子。只是因为赵襄子做得太过了,“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常言道“死者为大”,你赵襄子有多大仇多大怨,要让智伯死得毫无尊严可言?

    这一次,本来想归隐山林的豫让,要为尊严而战。

    一个走投无路惶惶如丧家之犬的人,想找一国之君报仇雪恨,有那么容易嘛?他想的第一招是“诈做刑人,挟匕首,入襄子宫中涂厕”。就是去给赵襄子维修厕所。试想一想,一国之君的厕所,当初谁修的,还不得找谁来维修,这售后维修的活儿,轮得到豫让一个“罚做苦役的罪人”?赵襄子宫中招工的人也不查查背景就胡乱把人放进来修厕所了?而且让他一个人维修?赵襄子还只有那一个厕所,还在维修期间去上厕所了?这得有多不合情理。

    好吧,怎么个不合理都先搁一边儿去。关键情节来了。

    赵襄子如厕心动。这或许是长期在血与火,刺杀与反刺杀的中养成的警惕性。或许不是福至心灵觉得气氛不对,而是习惯性的让手下先去排除一切可能的安全隐患,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手下逮着了豫让,豫让也很光棍,坦然承认了他就是要为智伯报仇。

    左右闻言,欲杀豫让,却被赵无恤拦住:“智伯已死,没有后人,他的臣子却不避凶险为其复仇,可见豫让是位贤人。如此侠义之士,怎么能杀了呢?放了他吧,我以后小心躲着他就是。”

    只因欣赏一个人,就不在乎他的身份、立场和阵营,哪怕是一个前来行刺的刺客,也毫不吝惜赞美之词,并纵其生还。这样的逻辑,在今天已经很难让人理解,但在先秦时代,却曾经真实地存在过。但真的是赵无恤被豫让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感动了吗?如果你真信了,那想得未免简单了些。

    赵无恤是什么人?小时候他老子给他和他大哥伯鲁一卷竹简,让他们好好学习。三年后某一天忽然招哥儿两上前问他们竹简背得怎么样?伯鲁早把竹简不知道扔哪里去了,而赵无恤却立马从衣袖里拿出来,并倒背如流。他若不是对他老子的心思揣摩得通透,他会时时刻刻把已经倒背如流的竹简带在身上,等着他老子抽查?小小年纪已经学会了揣摩上意,投其所好,你当他会对豫让仁慈有加?

    他只不过又开始影帝的精彩表演了。

    身处风雨飘摇的战国乱世,要想赵国脱颖而出称霸天下,最需要什么?人才,所谓千金市马骨,买的是马骨,也是买的天下有才之士的心。赵无恤对豫让的这一番言辞,这一番做派,是要想天下人传递一个信号:我老赵是特别爱才的,哪怕是跟我不对付,恨我仇视我的人,只要你有才,我都可以敞开大门,欢迎你的到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老赵,有容,乃大!我老赵是你想干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不二明主,来吧,来吧,都到我的碗里来吧。

    不给赵无恤一座小金人儿,实在是委屈他了。

    只有豫让,这个真正有情有义有点冒傻气的汉子,被赵无恤卖了,还在卖力给他数钱。

    赵无恤的一番话,把他给感动坏了,他本就没那么坚定要杀赵无恤的心,已经动摇了。

    但他依然悲壮地实施了第二次刺杀。漆身吞炭,把自己弄成了人不人鬼不鬼的怪物。友人看到,泪如雨下。

    友人说:“你这么做,难度也太大了吧,恐怕最终也无法成功。你的志气令人敬佩,但实在算不得聪明。为什么不找个简单的办法呢?以你的才干,如果去投奔赵襄子,作出一副甘心为其效力的模样,赵襄子一定会重用你。重用你,自然就会亲近你。如此一来,你就有机会行刺他了。这么做,不就容易得多了吗?”

    豫让听了,微微一笑,用沙哑的嗓音回答道:“如果真像你所说的那样去做,就是为过去的知己报复新交的知己,为过去的主人杀害新的主人,此等大乱君臣之义的事情,我豫让是不会去做的。我之所以残身苦形,立志为智伯报仇,就是为了向天下人表明,世间还有君臣之义。如果我一边发誓效忠赵襄子,暗地里又想方设法要杀他,这不是怀有二心吗?你说的办法,当然简单易行,但我决意选择最艰难的道路,在完成复仇的同时,也要让后世那些为人臣而怀二心者感到羞愧!”

    在这里,豫让说得很明白,他之所以“愚蠢”地选择一条艰难的道路,就是不想用一种错误的的方法去报复另一种错误,那样即便成功了,他也不会满意。

    仅从这一点就可以断定,豫让不是一个亡命徒,因为一个亡命徒不会有这么多顾虑,他只需要不顾一切危险、不择手段去杀人即可。

    这段对话详细记载于《战国策·赵策》中

    第二次还是失败了,而且,又让赵无恤好好地向天下人秀了一下他的博爱仁慈。

    豫让无意识充当了赵无恤的陪衬:“我听说: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上次,您已经宽赦过我,天下无人不称颂您的贤明。今日之事,我固然应该受死,但临死之前,希望您能把衣服给我,让我刺上几剑,以此表示智伯之仇得报,我也可以死而无憾了。”

    豫让觉得这个要求有些过分,赵无恤未必能答应。

    但赵无恤答应了。豫让的忠义成就了他最辉煌的表演:我被你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我当着天下人的面成全你。

    赵无恤脱下外衣,让人递给豫让。

    豫让拔剑在手,大呼,三跃而击之,然后仰天长叹:“九泉之下,我可以见智伯而无愧了!”

    说完,伏剑身亡。

    豫让为智伯挽尊,也为自己挽尊。他的忠,虽有愚的成分,但他胸怀是坦荡的,他的义虽然狭隘了些,至少表面上赢得了对手的尊重,两司马都浓墨重彩地为其立传,至少说明他的事迹,可歌可泣也可叹可惜。

    一句“士为知己者死”,为义平添了几分悲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4-06-03 读史之三:豫让,那个创造了“士为知己者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gns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