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笔记(2019.07.23)
第一
泉州府参将吴天德这副大胡子模样,在江湖上不免已有了点儿小小名声。他奶奶的,老子这将军只好不做啦!”当下将店小二叫了进来,取出二两银子,买了他全身衣衫鞋帽,说道要改装之后,办案拿贼,嘱咐他不得泄漏风声,倘若教江洋大盗跑了,回来捉他去抵数。
次日行到僻静处,换上了店小二的打扮,扯下满腮虬髯,连同参将的衣衫皮靴、腰刀文件,一古脑儿的掘地埋了,想到从此不能再做“将军”,一时竟有点茫然若失。
——金庸《笑傲江湖·伏击》
半井简评:令狐冲此时正处在身份认同的迷失中:临时的“将军”让他自在自如,恰似找到了真实的自我,但是偏偏这身份又不是他;做回那个令狐冲吧,则不自在,正教弃徒,魔教暧昧不清,两边都不属于自己,这个身份是自己吗?
第二
群体的证词已如此的程度背叛事实的真相,以至于我们无法再对这个世界上发生过的事情做出准确的判断。
这样看来,无论发生过怎样的历史事件,总会因为群体的以讹传讹而变得众说纷纭。当时间推移,当历史传承到需要记载下来的那一刻时,它就早已丧失了它的本来面貌。像这样的历史被记载下来,恐怕也只是一种纯粹想象的产物。
这样的历史书籍,只是对观察有误的事实做的无根据的记述,其间还混杂着一些对思考结果的解释。
于是,我们又得到一个全新的结论:那些被载进史书,业已成为史实的历史事件,其未必是有价值的产物。而那些皓首穷经的所谓智者,也远非他们自己说的那样秉笔直书。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群众杜撰的历史》
半井简评:有意思的是史书的撰写者都会宣称自己是秉笔直书的——他们是真心的在杜撰。谁又能洞悉真实的历史?举个例子,老舍自尽后,其尸体到底是谁打捞上来的就有三个版本,每个版本里都有一个或几个人信誓旦旦地宣称是自己发现并打捞上来的。
第三
什么是语法呢?语法不是谁造出来的,它是语言在发展中自然形成的规律。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有它自然形成的规律。比如我们说“吃饭”,“吃”一定在“饭”前面,“饭”一定在“吃”后面;“我吃饭”或“你吃饭”,“我”、“你”一定在“吃”前面,这个次序就属于汉语语法的规律。这个次序是不是所有的语言都一样呢?不是的。比如日语就说“我饭吃”。
学语法不一定到学校去学,不一定从书本上学。小孩子开始学话,同时就在学语法。说这是“妈妈”,这叫“茶”,这叫“喝茶”,小孩子说“茶喝”。大人就告诉他不说“茶喝”,而说“喝茶”,这就是在学语法了。
——叶圣陶《谈语法修辞》
半井简评:语法不在生活中去学那就“死”了。
第四
读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3598861/51fe72c31f8489f2.png)
受伤入院的任达华。明星也自有其辛酸的时候。老明星可能更能体会——到处走穴捞金,没想到还有这样的风险,主办方安防怕是完全没有料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