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前述已知,《论语》所载孔子的七条“论仁”之例,既是探究孔学之仁真义的第一手材料,又是检验所得结论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孔学之仁“爱人”说之所以难以成立,其根本原因也就在于,以“爱人”来解读孔子的这些“论仁”之例,往往扞格而不入,滞涩而难通。然而如果按孔学之仁的本质就是人生的理想人格化,就是活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再来解读孔子的这些“论仁”之例,则相对顺畅而自然,并无些许牵强。以下就逐一对此做一具体验证。
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礼记•三年问》载曰:“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知爱其类。”人乃高级动物,乃万物之灵。这也就是《礼记•礼运》所载孔子曰——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因此,人自然就更应能够爱其同类。据此可见,孔子这里以“爱人”回答弟子“问仁”,其实并非是在诠释仁之本质内容;而只是在特意强调,爱人情怀乃是理想人格所理应具备的基本品性与德行。也就是基于这一思想认识,孔子才进而形成了自己的“爱人”观(详见“学习篇”)。
2.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阳货》)
孔子的这一“论仁”之例,主要应是针对居上位者而言。其具体含意是说:相对于居上位者而言,如果在其施政过程中,能够始终做到庄重、宽厚、诚信、勤勉、慈惠,并努力将其推行于天下,这也就可以称之为仁人了。据此可见,孔子的这一“论仁”之例,显然并非是对仁之本质内容的概括,而只是在结合居上位者这一特定社会角色,具体强调其理想人格所应具备的首要基本品性与德行。推而言之,这自然也是对所有在位施政者的普遍要求。
3.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
孔子的这一“论仁”之例,主要应是针对一般在位者而言。其具体含意是说:“仁”就是平日家居端庄而周正;对待工作严肃而认真;与人相处而实心实意、尽心尽力。据此可见,孔子这是在向一般在位者具体强调,“恭、敬、忠”这三种品性与德行,乃是其理想人格理应具备的基本品格。推而言之,这自然也是对准备出仕之士人的基本要求。
4.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
孔子的这一“论仁”之例,主要应是针对卿大夫之类的在位者而言。其具体含意是说:仁就是常怀警惧慎戒之心,施政严肃而认真;将心比心,恕以待人;从而无论是在朝廷还是在自己的领地亦即家中,都不会被人仇视与憎恨。据此可见,孔子此例是在结合卿大夫之类的特定社会角色,具体讲述其理想人格的基本要求。概括而言,此即朱熹所谓“敬以待己,恕以及物”(《论语集注》)。
5.(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
孔子的这一“论仁”之例,可以说是普遍面对所有世人而言之。其具体含意是说:追求仁亦即理想人格化的仁人,首先应是完成艰难付出,然后才会去有所获取。据此可见,孔子这是在面向世人而具体强调,仁亦即理想人格化在利益获取方面的基本准则。这也正是孔子“义利”观(详见“君子篇”上)的基本内容之一。孔子所谓——
“事君,敬其事(职责)而后其食(俸禄)”(《卫灵公》),就是这方面的具体表述。只是这里所针对的对象更具体化了,换成了从政事君的在位者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另一表述是,《论语•述而》所载孔子曰——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这里所谓的“不义”,其中就包含了,违背“仁者先难而后获”这一重要准则的思想意涵。
6.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音认,迟钝)。”
(《颜渊》)
孔子的这一“论仁”之例,主要应是针对“多言而躁”者言之。其具体含意是说:追求仁道亦即理想人格化的人,其言语理应谨慎而迟重,切忌率尔而言之。这也就是孔子所谓——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
在孔子看来,既然说了,就理应做到;只要是承诺了,就理当兑现。然而这却是很难真正做到的。基于此,说话时又岂能不谨慎而迟重!用孔子的原话说,亦即——
“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颜渊》)
据此可见,孔子的这一“论仁”之例,其实只是在重点强调,理想人格在其言语方面的基本要求。这也正是孔子“言行”观(详见“君子篇”上)的重要内容之一。
7.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孔子的这一“论仁”之例,又是普遍面向世人而发之。其具体含意是说:仁亦即理想人格化的具体实践,就是克制自身的意欲与行为,从而使其复归到礼上来。具体而言,这也就是孔子所谓——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同上)
这是因为,在孔子的“礼乐”观(详见“基础篇”)看来,实现人生的理想人格化,乃是“仁”的本质内容;而“礼”作为社会行为准则与伦理规范,则是理想人格的外在表现形式。基于此,具体践行仁道,自然首先也就是依礼而行。据此可见,孔子的这一“论仁”之例,其实是在普遍面向世人(尤其是士人)强调,践行仁道亦即实现理想人格化的具体方法与基本途径,以及礼乐对于陶冶、塑造理想人格的重要意义。这也正是孔子“礼乐”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综观上述可见,《论语》所载孔子的七条“论仁”之例,表面看起来,似乎无所统贯,彼此间似乎缺乏内在的必然联系。然而通过以上的逐条分析探究发现,其实孔子的这些“论仁”之例,都是在紧密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中心,这就是《中庸》载录的“仁者,人也。”具体而言,虽然孔子的这七条“论仁”之例,都是孔子相对于不同的具体对象,对“仁”的不同侧面所做的具体解释;但是从其根本上说,这却又都是孔子围绕仁就是人生的理想人格化,或曰活成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一中心,对“仁”所做的局部性具体诠释。这也就是说,孔学之仁的本质就是人生理想人格化这一结论,完全能够涵盖并统贯孔子的“论仁”之例。据此可见,这一结论自然理应符合于孔子的思想实际。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余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