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是一个挺热门的话题,也是随着当代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我们不仅可以检测到脑电波,甚至还可以监测情绪,还可以应用大数据分析行为、情感。今天分享的这本书,却并不是当下最流行的类型,却是一本很严谨的、学术性的书籍。
这本书的逻辑十分清晰,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已有理论成果--框架设计--框架之下的实践研究。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能从这本书中学到的东西可能大不同。
- 如果你是一个研究人员或者在校学生,作者的研究结构、写作用语,是很值得学习的部分。
- 如果你是一个脑科学的爱好者,希望能够深入学习,那么【已有理论成果】这一章节,内容十分丰富,如果能够吸收和内化,那对与学习相关的脑科学就理解一多半了。
- 如果你是一个在企业工作者,希望能够用这些方法帮助自己或者帮助企业内部员工成长,那么除了对已有文献的理解之外,你需要去理解作者自己设计的框架,或者尝试去分析这些不同的脑科学之下的学习框架。
- 最后一个实践研究,举的是中小学课堂实例,如果你是一个教师,那么这些具体的实践方法可能会给你很多的启发。
此前,也分享过一本比较偏重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脑科学丛书,书中比较广地涉及到脑科学的多个方面,也包括了与大脑相关的生理方面的知识。
全脑体验——斯黛拉著(周涛译)
当然,对于大多数人包括我来说,懂得应用远比了解那些知识细节来得重要,那么应用的规律是什么?那些基于脑科学设计的教学流程,它们的共性是什么——不断提升学员的参与热情进而提升参与度,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学习动机,动机又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刺激外在动机总是短暂、表面地改变学员的参与热情,并不能够真实地提升学员的参与度,或者说,学员参与度的提升是短暂的,因为外在刺激很难改变大脑对于学习内容的愉悦感。学习的过程是对大脑的加工,如果不能激活大脑,那么可想而知,是不能够达到获得学习的目标的。
接下来是投入度的问题,投入度不仅仅和动机相关,课程实施中的环境因素、讲师因素、学员因素、流程设计的因素等等,都会影响投入度。这每一个因素都与脑科学相关。大脑愉悦的状态,环境中噪音不断,会分散注意力、刺激人产生不好的情绪,然后影响投入度。讲师和学员能不能和某一个学员产生头脑上的联系,类似于我们常说的“能聊到一块儿”,双方采用相类似的语言范式,就比较容易让学员保持或者增强投入度。
最后是学习效率的问题,它直接和学员的学习成果相关。书中提到一个“心流”的概念,其实最有效的学习就是类似于这种“心流”状态,全然投入到对知识的理解思考过程中,斗转星移风吹草动都与你不相干。这种效率状态的营造,需要培养动机和投入度,还需要给学员足够的时间去找寻这种状态。如果实在没有这种状态,也不需要强求,能够以逻辑的方式去掌握知识,未尝不是良方。
最后是本书思维导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