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书,都在于指引读者,或者说是班门弄斧般的讲解何为良好的生活,大部分读者是书中的思想牵着鼻子走,这种走法肯定会变形,哀莫大于心死,这种感受是多数只是分子难以逃离的魔咒。
生活中的哲学,它在我看来是动态的,鲜活的,流动的,它属于个人化的东西。生活中,人很难辨别真伪也很难不生产出各种矛盾和焦虑。这种状态也是这个世界如此惊艳或者恐惧的所在。
综上所述,入世很难,而出事则更难。这就是社会学所要探讨的终极问题。在我看来,是因为过于嘈杂,过于喧哗的外部环境,而人也随之嘈杂或者喧哗。
哲学在希腊语里叫做爱智慧。但这样的解释,缺点就是太抽象。越抽象的东西,越感觉没有任何毛病。同理,越具体的事情,反而会遭到众人的一片喧哗或者群起而扑面而来,或者攻击。这又是一种探讨生活的本来面目。
所以词语的组合只能说明问题的一个方向但不能说明问题的全部。所以智慧显然在这个现实的社会比较失宠。
人的多样性,和书的多样性其中某种意义上是一样的。如果你不去辩解真伪,不去解决的时候,好像问题也随之现实了。
苍蝇进到蜂蜜里吃到了,但它不知道粘合进到蜜里,从而无法自拔。这个自然现象给出了一个结论,就是动机。人有意识的动机也有无意识的动机,但它都代表人一种潜在的外部投射。
所以任何理论的东西,在我看来是有动机在里面,放到具体的个体人,同样具有各种各样的动机。
毛姆的刀锋之所以成为一本值得耐读的小说,其实也就是在说,个体有个体各种各样的动机和生活理念,他只能感性但自身所投射到到的各种欲望或者各种动机。
综上所述,需要明显是苍白的,各自的动机不同,同样人也一样,芸芸众生要么太有智慧要么太没有智慧,显然否定智慧,在我看来就是获得解放。
在众说纷纭的时代里,你听还是不听一点也没关系,所有能教授的东西显得那么苍白而无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