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1418小时,第1367日
阅读《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完毕
对新兴现代工业企业最重要并且长期的挑战,是为日常运转和未来发展筹集资金。这些问题并非 20 世纪初的中国所独有的。在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实业家们也都面临着筹集资金的难题;不过,融资方式却因国而异。
对新兴现代工业企业最重要并且长期的挑战,是为日常运转和未来发展筹集资金。这些问题并非 20 世纪初的中国所独有的。在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实业家们也都面临着筹集资金的难题;不过,融资方式却因国而异。
中国纺织企业最突出的特点是他们对抵押银行贷款的过分依赖,无论是长期资本还是短期资本都是如此。传统上,钱庄对他们非常熟悉的客户很少要求抵押。然而,像其他国家一样,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经济政治气候下,中国也出现了抵押融资贷款的办法。由于辛亥革命引发了金融市场的动荡,上海外商银行要求有可靠的抵押品才能贷款给钱庄。钱庄也就跟进这种做法,要求商人和实业家客户提供抵押。
银本位是这种融资贷款的核心。金融机构在获得他们认为安全的抵押品后发放贷款,因为他们相信通过这种办法可以规避放贷的风险。银行对抵押品的信心是可理解的,这是因为, 19 世纪末白银正在贬值(一战后银价有短暂的回升),导致了轻微的通货膨胀。银价下跌降低了中国对外国货币的汇率,刺激了海外汇款和外国对华投资,并且对进出口贸易都为有利。
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包含着结构性弱点:贷款合同容易受到物价下跌的冲击。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的冲突,说明了国民政府经济管理上的优势和劣势。国民政府清楚自身能力限制了它在金融领域内的行动,遂不得不在政策和管理工具上有所选择。由于缺乏能够使资金反向农村流转的机制,国民政府改进农业和恢复农村金融的努力不容忽视。尽管实业家表达了对政府没有直接支持他们的不满,他们还是从农业部门的改进中获得了益处。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政府无意控制或改变农村经济。
只要国内的货币体系还跟国际货币体系相挂钩,政府就不能自由地制定独立的经济政策。
1938 年 10 月,当国民党政府撤退到内陆省份四川之时,它对汇率稳定和健全财政政策的保证被破坏了。由于缺乏足够多的外汇储备,政府无法维持现有的汇率。同时,军费开支在 1940 年增加,通过扩大货币发行来资助的政府支出也在稳步增长。中国经济向这种通货膨胀的压力让步。截至 1945 年底,中国的物价据报道达到了战前水平的 1632 倍。即使在抗日战争结束的 1945 年 8 月,国民政府也未能制止失控的通货膨胀;反而使它加剧了。政府支出的迅速扩张使货币供给增加。资本外逃不仅抬高了外汇的市场价格,而且通过限制外汇在进口上的使用,使本已失控的通货膨胀继续恶化。政府对外汇分配越是严格,进口商就越是囤积居奇以便从不断上涨的物价中获利。由此产生的恶性通货膨胀削弱了国民政府的政治合法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