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无外乎故事有趣,角色生动,胡巴好萌等等。而且我从《捉妖记》中也感受到了诚意,电影虽难称完美,但在这个浑浊的市场中,该片的出现无疑给华语电影市场注入了活力。
关于《捉妖记》的好与坏,已经有很多人说过很多,今天我想从两个特殊的角度,来谈一谈这部电影,其一为华语奇幻的电影血脉传承,其二为IMAX银幕下对CG特效的分析。
PART 1:志怪奇幻类电影后继有人
提起魔(奇)幻电影,观众总会想到《哈利·波特》、《指环王》等西方同类作品,然而这个类型的片种漂洋过海来到东方之后被打上了特殊的标签,和武侠电影一样,是中国电影一道独特的印记,就像美国的西部片一般,因其自身的民族化特点已成为民族类型电影的标识之一。
《捉妖记》是一部典型的华语奇幻类电影,前不久我在给某网站做了一篇专题策划叫做《华语魔(奇)幻电影进化史》一篇文章中就简述了这个外来片种在东方电影人手中的幻化过程,并将东方奇幻电影分为四大类:
其一为武侠奇幻,武侠片作为中国电影特殊的片种,被中国传统文化包裹,上天入地的侠客,一不留神就会踏入奇幻的领域。如1960年代曹达华主演的《如来神掌》系列,以及新武侠时代中徐克的《新蜀山剑侠传》、《蜀山传》以及《风云之雄霸天下》。大概是中国奇幻电影最早发展的奇幻类型。
其二为仙神奇幻,大多指的是那些根据古典神话小说改编的奇幻电影,中国古典名著中的奇幻元素催生了这个类型,其中《西游记》便占据大半江山。无论是《大话西游》还是《大闹天宫》都属于此类型,而且如今是华语奇幻电影中最为常见的一个类型。
其三为妖魔奇幻,主要指的那些根据民间传说和故事改编的奇幻电影,以徐克的老版《倩女幽魂》为代表,就包括《青蛇》、《白蛇传说》,以及新世纪在审查制度下,将“鬼”变为“妖”的那些电影,《画皮》、《钟馗伏魔》、叶伟信的《新倩女幽魂》等等。以往不太多见,属于新晋上位的奇幻类型。
其四为志怪奇幻,几乎是香港电影的专利,那些改编自《聊斋志异》、《子不语》等志怪、灵异小说的电影,内容五花八门但脱离不开怪力乱神,而内涵却是香港武侠片的风骨。而且思索再三,俺将80年代风靡一时的“灵幻功夫”电影也收纳其中,以洪金宝《鬼打鬼》和林正英《僵尸先生》等融合功夫喜剧与鬼怪元素的电影。那些来自于中国民间传说的僵尸与茅山术等元素经典永存。
而香港志怪类奇幻电影在兴盛了十年之久后,随着林正英的逝去而正式偃旗息鼓。而新世纪后内地审查制度的左右之下,这类奇幻电影几乎断了血脉。但这部《捉妖记》的出现,却能让这一血脉得以续命。
当年80年代如《鬼打鬼》《僵尸先生》这些作品,卖点就是与当时风潮相近的诙谐式情节+打斗,以及民俗文化在西方猎奇元素与东方土法特效的包装下呈现出来的崭新魅力,尤其是《僵尸先生》其实就是西风东渐,用西方吸血鬼的模式放在了东方僵尸的概念下,林正英后期的作品更是让东方僵尸与西方吸血鬼来了多次正面PK。这种风格的作品别看有着灵异的外壳,但片中多是以谐趣作为故事模式,甚至如《僵尸家族》的小僵尸,《僵尸福星仔》《僵尸叔叔》等更是有大量童趣元素,民俗+趣味正式这些电影的杀手锏。
《捉妖记》的故事轻松简单,玄幻的打斗与CG特效,别看表面上有点类似西方式的奇幻电影,但骨子里面其实就是当年以“灵幻功夫片”为代表的志怪奇幻电影的延续,故事不大相同,但体系完全一致。电影别看演员阵容以内地为班底,但幕后却是清一色的港产制作。导演许诚毅号称“史莱克之父”多是宣传噱头,他是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编剧袁锦麟是香港著名编剧,《宝贝计划》《新警察故事》就是其作品,也导演过刘德华的《风暴》,摄影潘耀明、服装设计奚仲文,老板江志强就更不用说了。
从编剧到导演都很年轻,当年灵幻功夫片盛行之刻也是亲身经历过,而《捉妖记》的谐趣路线与当年这类电影时非常相似的,虽然萌化的妖物不同于僵尸,但《捉妖记》真正有传承的地方更多体现在情节方面,其中两个桥段,白百何“诱惑”井柏然,井柏然生妖的情节,更完全港式风格。天师之间的门户争斗,小胡巴与人类的互动场面,天师捉妖时缚妖索、照妖镜、定身符等来自于民俗文化的装备与道具,都能从当年灵幻功夫电影中找到影子,乃是与时俱进的“旧瓶装新酒”路线。而这个“新酒”新的地方就是摒弃了当年土法特效的拍摄方式,进而采用西式特效来呈现。
PART 2: 真人+CG技术上的质变
作为一部描述妖怪的电影,中国妖怪博大精深,《山海经》《搜神记》中包罗万象,从古到今,一直延续着“万物皆有灵”的妖怪特色,什么东西都能成精。我国有《神怪大辞典》这样的妖怪盘点类工具书,就连日本的插画大师水木茂都出过一本《图解中国妖怪大全》,都详细的描述了中国妖怪的特色。
但在电影方面,华语电影还真的在这方面有些欠缺。中国的很多妖怪电影都让妖怪变成了人形,或如《西游记》那样单纯的呈现“动物成精”的半兽人形象,这一点就不如日本,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三池崇史的《妖怪大战争》都是用动画或CG技术让本土妖怪在大银幕上活跃,而这些电影有属于那种渗透到既定文化产物中的老少咸宜之作。很遗憾,华语电影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这样的电影,年初《钟馗伏魔》几乎完全是西方式的妖怪,还是讲爱情。而《捉妖记》也没有让中式妖怪呈现在大银幕上,而是用CG原创出的妖怪百科,很西方化,但值得肯定的,《捉妖记》在志怪奇幻电影的谐趣模式下,用刻意的萌化妖怪,真正做出了一部奇幻合家欢电影。
《捉妖记》的技术究竟有多强,已经不仅仅能用“让人眼前一亮”这种词语来形容了,作为一部真人+CG合成的作品,电影在技术层面上的在国内电影中处于“飞跃”状态的。
尽管如今CG技术效果日新月异,但CG+真人电影的难度在特效电影中制作属于最为苛刻的一种,细节更加繁琐。因为这里涉及到两个技术层面上的问题。
其一真人电影需要演员在绿幕和动作捕捉等技术下完成表演,还要考虑现实摄像机机位和轨道摇臂等技术限制,但CG动画则可以省略即时拍摄的步骤,在计算机中通过CG建模进行全方位模拟,高速摄影、打斗特效和环境变化,并完全无视物理空间的限制,二者需要寻找到一个完美契合的点。
其二就是光影的运用,作为后期将CG与真人演员完全结合的情况下,光影效果必须在真人演员与CG角色身上得到完全一致的体现,比如有人真人角色呈现出阴影与色调,在CG角色上也必须做到一致,否则会难看。
正是由于以上两个原因,真人+CG作品或者电影作品中需要涉及到这方面的情节,后期制作真心复杂,比如《指环王》中咕噜,在电影的蓝光花絮碟中,就见识到了CG咕噜与真人演员一同出镜是一遍又一遍的分层渲染。但《捉妖记》更复杂的地方在于,包括咕噜在内的很多CG角色都是采用动作捕捉技术,可以有演员在现场表演,而《捉妖记》的CG角色完全是即时演算。不但制作难度大,且演员表演难度也大。
还记得那部著名的动画+真人电影《谁陷害了兔子罗杰》的花絮碟中,曝光了大量拍摄秘闻,其中有一段是演员抓取动画兔子耳朵的镜头,这条拍了好几次才通过,因为演员在对着空气表演时,必须把“抓兔子耳朵”的手完全并拢,之间不能留缝隙,否则还要制作手指缝之间的CG,这部电影就要多花30万美元。看见了吧,这就是CG+真人电影的苛刻之处,而《捉妖记》最终呈现的效果,不能说是完美,因为电影在光影效果上还是有些问题,比如大血妖在日光下的阴影就没有做出来了(这个是真人+CG电影的通病,共性问题),但这部耗资3.5亿电影的却真让我这个挑剔的影迷看出来精致与诚意。
PART 3:IMAX下的《捉妖记》PLUS
尤其是在IMAX 3D大银幕上看“捉妖记PLUS”的时候,更能体会到细节的精致之处。
本片在画面上谈不上登峰造极,因为电影的场面不大,但起码就个人而言,看了很多国产特效电影,单论本片,截至目前在画面营造上是水准最高的,这个“最高”也体现了两个方面。
其一萌妖CG形象的制作,尽管妖物身上没有毛发覆盖,但他们头上的各种“植物”,那些如三叶草般的头饰,在IMAX大银幕上看得真真切切,而且皮肤纹理清晰可见,这是CG方面的细致。
其二在真人演员吊威压特技和CG角色夸张的效果下结合的非常理想,而场景条件的束缚在电影细致的制作层面下,反而变成了一种优势,娴熟的镜头技巧在这部电影中得到充分体现,血妖在森林中大战砍断树木、脚踏地面扬起的尘土,慢快镜的快速切换,在视觉上合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华美逼真效果。
综上这些场面把本片打造成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琉璃盒,视觉方面光彩夺目。比如电影开篇的场景发生在森林中,使得电影画面的开始的感觉偏于暗色。后期山水田园用的是自然光,后期热闹的集市、茶楼和火红的灯笼为整体灰暗的基调点缀着局部鲜艳的形象色彩搭配。随着剧情的发展,该片的画面在明亮之间切换,阳光明媚的山间小路、色彩斑斓的登仙楼大战,该片在这些场面上对体积光的运用,这一点正是师承与新武侠电影的风格,在明亮光晕下切换。白百何在森林中与血妖的打斗,结尾大混战这些场面更是一览无余的将CG技术与真人演员相结合的细腻完全展示出来。
电影结束的时候专门留意了一下幕后字幕,原本觉得该片在如今精美的画质下会有外国团队的参与,结果没有,清一色的、本土打造。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消息,因为熟知CG制作的朋友都知道。电影的CG在制作水准方面的高低取决建模,也就是对3D绘图软件的二次开发。比如梦工厂的动画,经过了很多画质细腻色彩斑斓的动画片洗礼之后,梦工厂团队已经建立起来了一套完整的制作软件体系,当以后有了新的动画,在手绘板上制图之后,无需另起炉灶,可以利用现有的3D建模软件或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升级,来完成新的作品,用句俗话来说,就是“套马甲”。通过这部《捉妖记》,可以说该片的幕后团队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建模体系,在电影繁琐的即时演算生成的CG画面下,虽然一部电影不能说明什么,但这样细腻的CG证明中国特效电影在技术方面完全有能力打造出跟好莱坞作品叫板的可能。
特别感谢一下导演许诚毅,作为留洋归来的导演,他的出现为中国特效电影注入了活力。要知道,特效大片向来是好莱坞的长项,不仅有着过人的技术手段,还有一套成熟的制作体系。中国电影其实不缺技术,就是缺乏经验,许诚毅带着自己的团队归来,也将特效电影制作经验带来回来,在崭新的特效支撑下,他告诉我们,真正特效电影该如何拍摄,从而打造出了这部《捉妖记》。
这就是俺对《捉妖记》这部电影的最大感受,有传承的情怀,也有崭新的技术,当然最吸引观众的还是充满娱乐元素的故事和萌萌的胡巴,中式奇幻+西式特效,几位大牌客串部分非常出彩,温情与爆笑,CG与打斗,一部诚意作品,在如今影市实为可贵。
摘自《腾讯娱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