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代的征战诗读了不少,但是其实从来不曾真正体会当时男儿为报效国家、不惜战死沙场的豪情。大概因为我是女儿身吧。
以前看电视剧的时候,多数还是看男女私情的桥段,看见打战的片段就跳过了。可是,在《大明风华》这部电视剧里,我先是耐着性子看打战的环节,再后来却是被吸引着一点不漏地看下去。
永乐皇帝朱棣谋反夺了建文的帝位,可他一身戎马沙场,至死保卫边疆安全。他的儿子朱高炽监国二十余年,累出一身毛病。另外两个儿子一个最疼爱的孙子都在前线奋战。
这样的汉人是有骨气的。
就是靖难遗孤也是有骨气的。有仇就要报仇。
和一般的宫廷争斗剧不同,这一次宣扬的朱家人除了在权利斗争之外,也有正面积极的一面。展示了一副“天子守国门,君臣死社稷”的风骨。
2. 才干
他们中不少人都有才干和智慧,并非懦弱无能之辈。敢担责任,敢做决断。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譬如太子朱高炽。譬如辅政大臣,杨士奇、于谦。
才干是我们立世之本。这一点无论出身、无论家世,其实都没有区别。富二代没本事一样被人看不起。这大概是很多富二代比普通人家孩子更努力的原因吧。
关于才干,有一点必须指出。“志大才疏”是大忌,很多人空有一腔热血,志向远大,但是却没有落脚的途径和方法。又或者说压根没有这样的能力。譬如,剧中的解缙,就是一个例子。不识时务,不懂时机,恃才傲物,命休矣。他也许读了一些书,但并不能说有才干。这是两回事。
什么是有才干呢?
就是有用。或能带兵打仗,或能经世治国,或能教书育人,或能治病救人…… 凡此种种,才能或大或小,犹如物件,总有它的用处。否则,就是废物。人,也一样,否则就是废人。一个无用之人,或者还有害,留它何用?死不足惜。
死刑犯人就是这一类。
但是还有很多人,其实是没有在出力的。而他们本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当然,每个人也要发挥自己的长处。比如,二皇子朱高煦监国就不如太子。不仅是时间和经验的问题,也许还有性格和思维的问题。而太子朱高炽一直身体不好,带兵出征这种事情他干不了。
3. 志向
太孙朱瞻基在朱棣临死前有机会让他选择,是在南京陪都安全地虚度一生,还是继承皇位,那么很可能死于二叔三叔之手。年轻的他不肯过一天闲赋的日子。看朱棣这么工作狂,大概也是基因里就带着的。他宁可冒险,也仍然决定一博。这大概是因为从小,朱棣就暗示他未来他是要做皇帝的,他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为太子和自己保住了皇位。
我们普通人,即使不做高位。也不应该妄自菲薄,更不该贪图安逸、止步不前。如果人人如此,国家何来人才?如果人人如此,国家如何能不再受外敌侵袭?如何能不再手百年前的屈辱?如果只知吃喝玩乐,或满足个人私欲,父母养我们何用?社会养我们何用?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我们普通人,如不能做主帅大将,也应该做一名骑兵、炮兵、步兵、弓箭手,甚至军医、伙夫、弼马温。凡能贡献,皆当出力。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用尽智慧,为国家丛生事业添砖加瓦。
大丈夫自当问自己:
有才能否?
有志向否?
能为国效力否?
国家若需要栋梁,我能当栋梁否?
国家若需要砖头,我能当砖头否?
切莫百无一用,白白误了自己,苟活于世和猪狗有何区别?
若我中华儿女都有这样的胸襟和气度,国家岂能不兴盛?
看完《大明风华》,读读史书,去过塞外沙漠,再读古诗,就能感受那种悲壮了。也更能理解我们这一个民族,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我们这一个国家到底是什么样的国家。我们曾经犯过的错,我们曾经创造的繁盛,如今是我们在写它这一代的历史以及它的未来。
你怎样,中国便怎样。你待如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