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末,Peter都会在当天发送的文字上放一张资产收益图,算作是一周总结。
最后会看看收益,这周又赚了个苹果或者亏了张音乐会的门票,然后就是小小的兴奋或大大的悲伤几分钟,继续码字。
将收益具象化是很多投资者采用的做法,这样可以对盈亏有一个较为具体的认识,毕竟来资本市场赚到钱后,最终也是为了更高品质的消费。
不过这也带来了几个问题。
1、不同来源的资金形成了不同的心理账户。
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可能来自不同的渠道。比如说计划未来几年买房的钱,亲戚朋友委托代理的钱,装修款,长期不用的钱等等。
采用市值管理后,我们会倾向于将不同的资金购买不同风险等级的产品。这笔钱是父母的养老金,是的,一定要注意风险,投入到高等级债券中吧,吃利息挺好的;这笔钱是自己长期不用的钱,离退休又还有那么长的时间,完全可以忍受漫长熊市的煎熬,对的,买指数基金吧,分享经济成长的红利;这是朋友委托的钱,当初承诺,我们要进行业绩分成的,要不就追热点吧,吃一嘴就跑。
最终的必然结果就是疲于应付资金管理,毕竟钱被分成了这么多份,每一份钱都必须认真对待啊,不然怎么对得起客户和自己。
注意力始终是集中在计分板上,时间和精力就这样被徒耗,投资收益自然也是一团糟。
2、不利于投资底层逻辑结构的连续和统一。
本来你已经认识到战胜大盘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选择了投资指数基金,然而,手中的钱分成这么多份了,不同的钱对应着不同的心理账户,你依旧愿意选择将某些账户的钱用于更高风险或保守型投资,试问,索罗斯之所以是索罗斯,巴菲特之所以是巴菲特,原因是什么?
他们都有着与自身底层逻辑结构相match的策略啊。索罗斯善于从危机或狂热中看到机会,然后选择极度重仓进行做多或做空,说白了就是投机,这个许多人自以为是的贬义词,却成就了一代大师。
推荐你读读索罗斯亲笔的《金融炼金术》,虽然Peter相信几乎没人能读懂索罗斯究竟想表达个啥。
巴菲特呢?则是将价值投资践行了一辈子,尽管他不断突破自己能力圈,从只买入市值远低于净资产的企业到以合理的价钱买入优质公司再到买入高科技企业。我们普通人能看到的只是表层变化,然而不变的是,巴菲特用一生践行了两条准则:低杠杆与价值投资。
当然,并不是说我们看好消费类股票或指数就只能买入相关的产品,而是要思考清楚我们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是追求高风险高回报;是追求低风险低回报;是追求低风险高回报;抑或是只是在股市过把瘾,体验下追涨杀跌的快感。
这里并不想对投资偏好进行评价,但请一定注意底层逻辑的连续和统一是至关重要的。就像当年的宁波帮,它们就是从打板起家的,策略非常简单,一群人面前围着上百块屏幕,看着那支票快涨停了就冲进去,第二天连板就拿着,高开封不了板就撤退,如果是平开或下跌就直接割肉止损,看看,他们的策略就是暂时放弃自身的智慧,相信市场的选择,而且止盈止损的纪律都在事前制定好,就凭这招,这群人几万元起家,到现在不知有多少钱。当然,唯一封神的那位也是他们中的一员,现在进去了。
包括某些大V说的,普通投资者最好的选择是指数基金,但如果实在管不住自己手,可以从账户中拿出少部分钱来进行追涨杀跌,一方面可以缓解不操作的焦虑,另一方面可以对比下,是买入持有收益更大呢还是追涨杀跌收益更大。
听起来好有道理,但这样的做法依旧破坏了底层逻辑的连续和统一。
投资最重要的是什么?Peter认为是信仰。既然你已经开始信奉指数投资是普通人获取市场平均收益的唯一法门了,为什么还要去做高抛低吸呢?如果高抛低吸的部队光荣了,那么很不幸,这群英勇无畏的士兵仅仅因为统帅的任性与无能搭上了性命;如果高抛低吸的部队成功了,前面可能有更大的不幸等着你,原来投资是如此简单,指数基金里的大部队撤出来吧,看我怎么指挥千军万马若定的,然后,没有然后了,耳畔唯有一首葬花曲在无限循环着。
试想下,在你手中的钱有区别吗?它们可都是在寒冬中待播撒的种子啊。
3、未投入部队战力的准确评估。
仅仅通过市值管理,体现在账面上的盈亏是已投入到金融产品中的现金的收益,然而未投入部分却未计入其中。这里面包含了不断流入流出的市值,怎么来衡量流出份额所创造的收益,又怎么来衡量待流入部分货币所蕴藏的未来增长潜力,这必须要将市值管理转变为净值管理。
市值管理体现的是每一分钱所创造的具体收益,而且往往会使我们因为市值增大后所产生的的收益或亏损感到恐惧,试想,一万块钱所对应的1%波动只有100块,也就是顿饭钱,盈亏显得似乎并不重要,然而可投资资产累计到100万时,1%的波动已到达1万块,这就很难用一顿饭钱来衡量得失了吧,到1000万,1个亿时,波动所带来的,不管盈利还是亏损,都将会是恐惧。
而净值管理则有效避免了将注意力集中在计分板上这一问题。
我们看到的是净值,心中所有的是净值涨跌,这就有效避免了市值带来的困扰,试想,1000万的资产,涨跌10%,100万,这笔收入在任何一个城市都是普通阶层好几年的收入了,止盈?止损?而关注净值时,只不过是10%的涨跌幅而已,远没到止盈或止损的阈值。
最重要的,随着市值的不断流入流出,怎么来衡量流出份额所创造的收益,又怎么来衡量待流入部分货币所蕴藏的未来增长潜力,这给净值管理提供了无穷的空间。
因此,Peter做了一个决定,对过去的收益进行清零,现在,Peter的账户里再也没有了市值的概念,唯一剩下的只有净值。
从此刻起,净值为1。
过去的一切已经不再重要,从心开始,从1开始,一条崭新的道路。
PS:哆哆嗦嗦的研究了一下午净值的算法,由于涉及到资产的流入流出,计算难度相对市值管理确实稍大一点,不过这点小困难还是改变不了Peter初心的。勇敢的前行吧,让梦想比现实更高那么一点。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Peter 黄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