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这一章讲到的三段话,各针对的侧重点不同。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如果从这里入手,那侧重点在“性功”上。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这里的下手处在“命功”上。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里下手点重在“身功”上,就是指修身。
从中国的儒释道三家来说,每家都有修性、修命、修身的内容在里面。
但是,因为解释生命的角度不同,给后人留下的是佛家修性的成份多,道家修命的成份多,而儒家超越人世间的东西都不讲,只留给人修身的印象。
每个教派向后传播,其“创始人”的个体性的影响较大。
佛教的释迦摩尼,其原本是皇太子,世间的东西对其已失去诱惑,一个人一旦应有尽有,人会腻味的,世间人认为是很好的东西,对其本人可能带来的会是苦。
这样的基础修性功,不会对别的东西产生留恋,佛教的后人在思想上被其影响很大,但一般人没有佛陀在人世间的那些基础,没有脱离对人世间的眷恋,修性功的基础就不稳定。
而道教的后人你看重命功,大概也是受老子的影响,老子的“性功”已经极致,但其消隐于世间之间留下感叹——吾有大患,唯吾有身。
足见身体对其的影响还很大,走性功道路的人,身体会越来越显得其是一种拖累,所以道家的后人有老子的教训,很重视命功。
重视命功的人,对身体是很了解的,中国的很多很牛的东西,都是道家实修实证留下来的。
儒家的东西,性功与命功都暗含其中了,其本身就体现在修身上了。
所以,从儒家来看,就只看得见我们这个物质身体所对应的这个现实世界,而道家看到的东西,大都是围绕着能量的身体所知所见的情况,而佛家的东西,提供了一个极其宏观的视野,甚至把一切相关联的本质都能揭示出来。
修性、修命、修身,其着手处不同,中间的过程也会有所侧重。
但一般来说,走修性路线的人,要自己“见性”才行,要不然,虽然自己是在修性的方法上用功,但自己却不知道“性”是什么。
修命呢,从我们世间人的眼光来看,修的是一种内功,但修命的方法,传于世间人中,其看重的传人,用我们常用的话来说,就是品德要很好。
任何人都可以修命的,而且也都能撑握,但命功起来以后,在世间牠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命功(在“二”的层面可以)还未出离得了因果律则。
我们世间现在能广为流传下来的宗教,基本上走的都是善德的方向,所以往后传的时候,即使流入民间,也基本上挑选善德之人为选择依据。
命功不光能在世间使用,出世间用起来也可谓神通广大,在出世间牠也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
在我们这个世间,信仰宗教的人大都有一种很善的想法,认为为恶的人一定会下地狱,那是因为对生命的运作并不了解,才会有这种看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