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学习孟子第五十二课 言尽旨远,守约施博。原文如下:
善言者,言尽而旨远。善道者,守约而施博。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Alice的分享:
闻:善言者,言尽而旨远。善道者,守约而施博。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思:言尽而旨远所说的不仅仅是我们所能看到普通的现象,而是在自身的意识能力达到一定境界后,所看到的不同的思维角度,境界角度。有些人言远而旨尽,面对一个小的问题,却喜欢用很大的话来讲,这就是讲大道理,会把人说的摸不到头脑。道是很大的,道可道非常道。讲道的时候,是把方向先指出来,但如果不能就着眼前的问题而指出方向的话,就是不善言。言尽而旨远就是善言,就是心里明白实际的方向,有善于运用眼前的事务来讲。听的人有足够的悟性,悟到未来。若悟性不高,也可以悟到当下,走向未来。守约而施博,守约是遵守规则,施博是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施展的非常博大。孟子和孔子的行为不是100%一致的,孔子说温良恭敬让,孔子更多的是给学生在讲述。而孟子语言犀利,跟同学们辩论,跟国王探讨交谈。当我们从深层次看到孔孟的思想时候,就会发现他们的思想没有任何区别,他们是站在仁义礼智信,守约的点上去应对所见到的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去做对应的事(就是施博),不会受教条的约束而生搬硬套。有些人胡作非为,就是施博不守约,也就是不善道。守约可以是清净心,可以是戒定慧,也可以是仁义礼智信。在这个基础上遇到什么人什么事,再去做对应的事。外向上面打破,内向上面不动。从眼前做起,不能好高骛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始于毫末。从内心的中正处出发。守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关键的,守中,守善,守言。做不到守就会陷入偏执。清静是指在红尘中清静,在人欲中清静。这个世界是一体的,并不是山里面比红尘中更清静一点,在外面的世界要想达到,还是要通过自己的修身来完成,修身是根本。很多人认为物质是物质,学习是学习。这么认为就错了。方向上,我们在物质层面选择做什么行业,选择和谁一起合作,选择什么样的人做你的客户,这是很关键的。当我们没有在深刻的意识到修身的意义之前,我们选择的标注是以你所接触到的东西,我会做什么来选择。选择是迷茫的,抓着谁是谁,什么赚钱选什么。有方向的是在社会磨炼了一段时间(因人而异)之后,在一个行业有了经验,选择行业合伙人产品就不再迷茫了。同时这个选择一定正确吗?这个只是比之前的稍微坚定了一些,但是依然不是符合这个社会的最终发展反向,符合自己的未来。当人生的方向非常明白,非常明确,对人生的意义非常透彻的时候,一个以修身为本的人会选择正业,选择能够去给别人带来利益的事业,与别人共赢,自利利他的事业。完成了从迷茫到明锐的视角,从贪婪到无为的付出。独到的眼光,善断,有独立的思维,善谋。身不修不能齐家。修身从孝悌修起,从仁义修起。
修:守住当下,从近处做,向远处走。
艾婷的分享:
闻 «孟子•尽心下»三十二章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一一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思 一.人在明白君子之道后行君子之道时的一种表现。言近而旨远,善言也,指举一反三。比如我们一般人登泰山,眼里看到的是泰山,心里想的是泰山,言语里说的也是泰山,别人听着更加是泰山。而"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不仅仅是登上东山看鲁国、登上泰山看天下变得很小,在孔子、孟子看来是一种人生达到某种境界之后,再去观看这个世界所形成的一种思维角度、视觉角度,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人生的修行,与外在的展现所形成的思维视角,成为一种对应,一种哲学。言近,旨远,善言;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言远而旨近,指我们面对一个小的问题,往往讲大道理,让人摸不着头脑。面对眼前的问题,找不到合适的方案时,拿大道理来讲,不符合道义、没有智慧......,眼前无法解决问题的这种能力。 二.道,很大。老子曰: 道可道,非常道。讲道时,是把方向先指出来,不能够就眼前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拿"道"来挡。言远不旨近,是不善言,也不知"道";言近旨远,内心清楚前面的方向,从眼前出发,说眼前的话,指向远方的正确方向,悟性高者能听到未来。悟性不高的人也能听进跟前话,继续去做,到达很远。如果说的话是从眼前出发点说的,听的人却认为眼前的不太好,要追求更远的,事实上自己没有达到更远,好高骛远最可怕。 三.言近旨远,心里清楚明白方向,从眼前实际出发,善于借助身边的事物做比方,善言。守约而施博者,善道。明"道"的人做事情守约,施博。遵守规则,施展博大; 守约,施博是辨证的两方面。我们看孔子孟子,他们的言行其实不是百分百一致,孔子处世风范"温良恭俭让",更多的是与学生论述; 而孟子语言犀利,与人辨论,更多的是和君王探讨仁政。有些学者认为孔孟思维上有偏差,当我们深层次看到孔孟思想时,其实他们的思想无二,都是站在仁、义、礼、智、信,守约。应对见到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地点,做对应的事情。在实施的路上非常博大,不会受教条的生搬硬套,即守约而不施博; 或者胡作非为,施博不守约,这都属于不善道。真正善道,守约而施博,首先,明白以具体标准展现就是守约,否则会让人捉摸不透; 以清静心,仁义礼智信,戒定慧当成守约的标准,其核心意义一样。施博,有机会时,遇到什么样的人,去做相应的事情。 比如我们现在用网络进行共修,可能在一些人看来,直播是娱乐休闲而已,要看利用在何处,用于学习,共修就是学习的工具,打破传统的面对面形式授课的束缚。外相上打破,内相上是坚守,一颗心保持不动,外面的世界随缘而应,随缘不变。 四."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不下带",有两方面意思:既有不离开中正,又有不会说得很远(不是侃大山),从跟前别人能听懂的说起。如«中庸»十五章曰: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毕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像走远路一样,必定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从低处起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之木,起于垒土;都是这个道理。不下带而道存,这是君子之言。从内心中正处出发,要经常体悟"守"字,非常关键,要守中,守善,守言。如果做不到"守",会陷入偏执、迷茫、散乱,不明显自己的方向,或怀疑自己的方向错误。当能够"守"时,就能在毫无头绪的情况下找到方向,强调清静心,"智仁勇。" ,不下带而道存焉。"也是如此。"君子之守,修真身而天下平。" 君子的守,从语言到行为,终点是修身为本。人有远大的志向、抱负、理想、追求,圣贤之道,不是指什么事都不干,清静不被打扰。清静是指,心在红尘中、在人欲中清静。世界是一体的,并不是山里比城里更清静,也不是红尘里比修行的地方更混浊。在外面的世界要想达到目标,最终是要通过自己的修身来完成。修身是根本,完成修身,治家,齐国,平天下才有可能完成。君子之守,修身而天下平,修身,治家,齐国,平天下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平常人的事业,外面的现实物质层面,如果认为物质是物质,学习是学习,则完全错误。 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在联系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方向上,物质层面选择认为做什么行业,选择合作者,选择客户都很关键。当我们没有深刻认识到修身的意义,没有什么选择标准,大部分凭着所接触的东西,我会做什么来选择,很多人选择行业时,两眼一摸黑啥也不会,做什么呢?或者人云亦云,从众心理,选择迷茫; 对于选择合伙人,做什么产品,也很迷茫,这是人在没有修身修行之前的选择。大多数人在社会上磨练了一段时间后,或三五年,或十年八年,甚至一辈子也找不到属于自己真正的方向。 六 .第二方面,目标。 有些人在一些行业里一段时间后,对行业有精确的看法,根据自己积累的经验,所选择一定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符合自己当下的资源匹配吗?不一定,只是比之前的迷茫多了一点成功率而已。当人生方向非常明确,对人生意义了解很透彻时,再来选择就完全不一样。一个以修身为本的人会选择正业,会选择能够给别人带来利益,选择给别人带来帮助的事业,选择与别人共赢,利己利人的模式。在选择合伙人,以德行为首要,因为自己有德行,也能感召有德行的人一起同行。产品更加精于质量,精于流程,来不得半点马虎。此时一个修身坚定的人已经完成了从迷茫到敏锐的视角,从贪婪到无为的付出。这种转变,这个视角是智慧,这个付出是仁爱、勇敢,"智、仁、勇。" 独到的眼光,善断; 缜密的思维,善谋; 踏实的行动,善行。有这些,就能完成事业,拥有想要的物质,再去帮助别人,有德行,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能完成。这一切与如何修身是离不开的,修身,从孝悌,从仁义修起。 七. "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一一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人们的毛病在于舍弃自己的田地,而去耕耘别人的田地一一舍弃自己的修身,而在别人上找所谓的机会,舍弃自己的根本和修为,去想着从别人身上获取。所谓求天天不应,求地地不灵,求人不如求己,有作为者,一切靠自己。
修 守住当下,方向明确,思路清晰,从近处看,向远处走。始终不离道,自家的田,就是清静心,就是智仁勇,就是守孝悌。通透贯彻,不成章不达,多贯彻圣贤理论,形成体系理论,对自己产生深远影响。不是听过无痕,而是雁过留声,系统的理解,精进的前行,闻思修每天写的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