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95后养成:web2.0优秀新一代,却孤独、焦虑、有封闭圈子

95后养成:web2.0优秀新一代,却孤独、焦虑、有封闭圈子

作者: 金融HR智库 | 来源:发表于2020-03-14 22:30 被阅读0次

    最近有个主管跟我吐槽,她说最近新入职的小伙子担心有点问题。我问具体是怎么回事,得到的答案让人哭笑不得。

    原来,这小伙子985毕业,学习经历都还不错,工作本身没什么问题,给安排的事情是可以做好的。但就是你不问,不告诉你进度,遇到不懂的也不会问,需要你主动去询问。他全程和同事无交流,都是同事主动和他说话。大家中午去吃饭,他也不会叫同事,到点就走,好不容易排好队,他也是自己找地方吃。更可爱的是,他下班了到点就走。其实大家都是去地铁站,可以一起走的。

    我想提前了解他,打算去看看他的微信,而他的微信头像是这样的:

    乍一看这位95年左右小同事,我有点蒙圈了。他平时工作对接看起来还好,不像有其他问题。那么,是不是我们对95后了解太少了?毕竟从90后开始,每5年就是一个“代沟”了。

    因此,我特地去了解了国金证券的一份报告——《人设与陪伴经济学,如何排解95后无处不在的孤独与焦虑?》。我从翻开的时候就有点懵了,以下用语大部分是没有听过的:

    这让我对95后群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把报告浏览完,聊聊报告内容和本人的理解。

    孤独与焦虑:后信息时代年轻人的生活主题

    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人们要么孤独,要么焦虑,要么既孤独又焦虑。尤其是数以千万计的90 后、00 后年轻人:有的背井离乡,在大城市的水泥森林里独自为未来打拼;有的深陷题海,忙于应对各种考试,找不到心灵的休息之地;有的在工厂流水线或工地上寻找生计,周围都是熟悉而陌生的面孔。他们是一个个孤立无援的灵魂,虽然在外人面前假装”佛系“,内心却无时无刻不为今天愁、为明天忧。

    中年人很难理解这一代年轻人的孤独: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家庭,同学或同事关系比较淡薄,更不存在街坊邻里关系;总而言之,他们是”原子化的个体“。中年人也很难理解这一代年轻人的焦虑:世界变化的太快,经济增速不断放缓,留给他们的时间和空间都很有限。微信的开屏画面——站在地球影像前的孤独小人,不就是年轻人的写照吗?

    如何克服无孔不入的孤独和焦虑?娱乐和社交

    角色扮演文化:95 后互联网社交的核心元素。

    作为未来互联网消费中坚力量的95 后都在玩什么呢?我们都知道,他们跟我们一样玩游戏、看视频、刷抖音,并且对QQ 空间、百度贴吧、B 站等情有独钟。除此之外呢?如果我们像剥洋葱一样,剥开平淡无奇的表层,就会看到一串闻所未闻的关键词:语C、Pia 戏、扩列、养火、PARO、CQY……背后是一整套以角色扮演为核心的社交游戏。

    对年龄稍大的人来说,这些名词恍如天方夜谭;对95 后来说,却是司空见惯的日常用词。根据我们对95 后人群的问卷数据,被访者中有92.9%的人听说过语C 游戏,有57.4%的人尝试过语C游戏。有趣的是,许多关键词都与QQ有关:CQY 代表“处Q 友”(加QQ 好友),CDX 则代表“处对象”(一般要以CQY 为前提);“养火”代表QQ 好友之间的互动越频繁火花越大;NSS 代表“暖说说”,即在QQ 空间互相点赞和留言。对于30岁以上的人来说,微信是熟人社交的全部,QQ 早就是历史陈迹了,当然不能理解以上玩法;这就是典型的“互联网代沟”。

    ”语C“不是码农们常用的C语言,而是”语言Cosplay“的缩写——用语言文字进行角色扮演、模仿人物的语言表达和动作习惯进行人际互动行为,动作、神态等使用括号加文字的形式表示。一般而言,语C必须多人参与,人越多越好玩、越熟练越好玩,成果像是某种”众创文学“。目前,语C的场景主要在QQ 群,以及名人朋友圈、语戏、逗戏、扩列、闪聊、Action 剧场等垂直社交应用。

    归根结底,语C与RPG(角色扮演游戏)是同源的。在RPG当中,玩家扮演特定角色,经历复杂的剧情和战斗,完成特定目标。与传统的单机RPG 相比,MMORPG 更强调社交属性,也增强了玩家对角色的代入感,在游戏内买房、养宠物、结婚都是常见现象。根据我们的统计, 95 后用户社交娱乐专题研究对RPG 的爱好十分可观——平均每日使用时长为103.64 分钟,平均每日使用次数为6.10 次,两者均高于全部用户水平。习惯了“角色扮演”文化的95后,对语C的接受程度必然远远高于上一代人。

    “人设”的奥秘:因为虚拟,所以自由,达到真实

    在虚拟的“人设”中,寻找“真实”的灵魂

    为什么95 后-05 后喜欢语C、Pia 戏等角色扮演类社交呢?关键在于“人设”:在此类社交行为中,用户接受了一种‚虚拟“人设”,虽然这种人设与现实截然不同,但是得到了他们内心的巨大认同。分析员认为,基于虚拟人设的社交娱乐,可以将用户内心的真实兴趣爱好释放并得到回应,从而体现更高层次的“真实”。互动场景是虚拟搭建的,但是需求和想法是真实的;在现实世界,年轻人无处安放的灵魂和表达欲,可以在“人设社交”当中得到轻松愉快的满足。事实上,一切娱乐形式都是在造梦,“人设社交”只是利用现代互联网科技手段,前进了一大步。

    不同于上一代人的保守含蓄,95 后-05 后群体习惯于在文化作品中寻找自己喜欢的人设来满足需求。他们寻找的人设就包括游戏、影视剧或动漫作品里的角色,或是明星向公众展示的形象等等。语C 通过文字的形式来完成这一过程,Pia 戏通过语音来完成这一过程。顺带说一句:Pia 戏就是通过语音进行角色扮演,有点像广播剧或有声小说,但是带有更浓厚的社交属性。至于传统的Cosplay,则是直接用身体完成角色扮演。

    在B 站UGC 视频的弹幕当中,“真实”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词汇,铺天盖地的“真实”刷屏的情况并不少见。弹幕里的“真实”二字,是指视频内容“正中红心”地表达了用户的心理、挠到了用户的痒处。相比之下,视频本身符不符合现实,倒是并不重要。例如,谁也不会认为B 站UP 主剪辑的“诸葛亮骂死王司徒”鬼畜视频是符合现实的,但是在视频中出现的经典鬼畜歌词却会赢得无数的“真实”赞誉。

    “真实”有两重含义,第一是信息真实,第二是遵从内心。对于95-05 后来说,生活在衣食无忧、天下太平的时代,没有什么比遵从内心更重要,对自己虚伪是万万不可取的。报告研究员通过自有算法统计发现:2018 年,95后观众发布的视频弹幕当中,有5-7%出现了‚真实‛或其同义词,有2%左右出现了‚真相‛或其同义词。生活在虚拟世界,不代表他们就不追求真实。恰恰相反,虚拟是一种追求内心真实的手段。与此相对,95-05 后社交娱乐专题研究对于“虚假”的忍耐度很低,他们往往视“假”“虚伪”“不真实”为最大的贬义词,将它们送给自己不喜欢的内容创作者。

    方兴未艾的陪伴经济:互联网社交的“月之暗面”

    作为独生子女的95-10 后,同龄陪伴关系严重缺失。

    自1982 年计划生育至2015 年全面放开二孩期间,大多数95-10 后落入独生子女行列,同龄亲属陪伴关系缺失。我们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013 年的论文《独生子女死亡总量及变化趋势研究》中随机微观人口仿真方法测算的数据,得出我国2010 年和2015 年独生子女数量分别为1.45 亿人和1.76 亿人。严格的说,“同龄亲属陪伴关系缺失”现象早在80-90 后群体中就存在了,但是当时计划生育执行尚不严格,社区邻里关系远比今天紧密,从而带来了一些替代性的陪伴关系。所以,95-10后成长中的孤独感,远比80-90 后更加深刻。

    00 后的现实交友受到限制,催生强烈的虚拟交友需求。2019 年,00 后群体的年龄介于10-19 岁之间,大部分位于小学高年级、中学阶段,只有极少数进入了大学低年级。虽然教育改革已经持续很久,我国中学生仍面临着较强的升学压力。从2017 年高考录取数据可以看出:全国高考报考人数有920 万,一本录取率仅为12.4%,211 录取率仅为5.0%。城市中产阶级家长普遍对孩子成绩抱有巨大的焦虑感,给孩子施加压力,从而严重影响了00 后群体的社交自由。从居住环境看,00 后要么与父母同住,要么住校,确实也没有多少自由分配的时间和空间。

    在学校里,00 后也面临着同龄人的攀比压力,同学竞争关系一代比一代激烈,往往无法与同龄人推心置腹地进行深度社交娱乐活动。结果,互联网上的虚拟社交活动成为了00 后群体不可或缺的“减压阀”。尤其是基于兴趣的垂直社交、陌生人社交,不会掺杂现实利益,暴露给家长的风险不大,成为了让00 后顾虑较少的社交形式。

    95 后在“宅文化”、应试压力解放下的虚拟社交娱乐需求也很强。2019 年,95 后群体的年龄介于20-24 岁之间,位于大学、研究生或初涉职场的人生阶段。高考升学压力释放,离家求学工作的95 后处于“天高皇帝远”的生活状态,来自家庭的经济资助又增强了他们的消费能力,可以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投入更多财务资源,尤其是ACGN 方面(Animation 动画、Comic漫画、Game 游戏、Novel 小说)。离家的95 后在陌生环境下,往往很容易接受“宅文化”,对虚拟社交行为的接受度很高,甚至高于现实交友。对这一现象的最贴切表达,无过于2017 年日本“御宅族”俳句大赛金句:“虽然我不富有,但在网络世界里,有温馨的家。”

    95 后的封闭文化圈:为什么你无法理解现在的孩子?

    不同通讯工具选择、独特语言体系,加固群体的封闭化。

    为什么你越来越不能理解95 后的心态?因为他们自主选择了封闭。所谓身份认同,即自己归属于哪个群体的认知,分为“你和哪些人有共同之处”和“你的与众不同之处”两层含义。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一个人会找到自己所属的群体,在这里获得归属感,同时对外彰显个性。换句话说,身份认同是一个划分“自己人”和“外人”的过程。问题在于,一个过于开放的群体,是无助于群体成员建立身份认同的。试想想:如果你的母校任何人都能随便考进去,你还会以母校为荣吗?所以,95 后群体一直在有意强化自己文化圈的“封闭性”,主动划出了一条“代沟”。

    95 后对于互联网社交工具的选择直接体现了群体的封闭意识。微信和QQ是目前国内两大即时通讯工具。根据国金研究创新中心的监测数据,2018年12 月,微信与QQ 分列全部移动App MAU 的第一位和第二位,MAU分别为10.69 亿和6.64 亿。我们的统计数据还显示:95 后日均使用微信的时间与全体用户相差无几,日均使用QQ 的时间则比全体用户高了2 倍多,达到了84 分钟!此外,95 后用户日均打开QQ 13.18 次,打开微信只有6.98 次。无论从哪个角度看,95 后对QQ 的依赖度都远高于微信;在他们心目中,微信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的玩意。

    HR安装QQ吧,帮助95后员工的工作投入

    这份报告引用的数据提出观点:学术界中不乏对于中国社会流动性的研究,邵挺等人(2017)基于2011至2013年间的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发现:中国大学生的教育和职业发展受到了父辈资源的较大影响。父母一方是公务员的学生第一份工作收入显著高于样本均值,城镇户口的子女平均工资相比农村户口子女高出8.7%。可以想见,大批95 后-05 后年轻人的人生轨迹,其实已经被父辈的社会经济地位所“锚定”了。

    但是70后、80后的很多优秀人才,都是从农村出来的,我想即使以上统计数据存在,也应该给到农村学子证明自己的机会。在招聘面试中,应该注重看应聘者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个人亲和力,再加上公司需要专业经验背景等,综合来评估一个人。

    在虚拟社交方面,95后对人设社交游戏中的人物关系认同感,甚至可能超过对现实的认同感。那么我们在雇主品牌建设、企业文化、团队建设等方面,需要开始了解怎么把人设与人力工作结合。

    甚至,我认为每个HR(人力资源)都应该安装QQ,进行自己的人设铺垫。这样以后你才能跟95后沟通时多一个工具帮手,也能拉近沟通的心理距离。

    今天我跟那位小同事聊了一下,他说自己是94年得,看了这些95后描述之后也不太懂。所以,这份报告可能更适合描述95-05年中间得那部分,比如98-02年的小伙伴们。当然,他的回答都很直接爽快,比较符合这份报告提到的”真实“要求。这是很好的优点,意味着与他的沟通会比较简单直接。接下来我会关注他的工作沟通、产出等方面,并适当地与主管沟通如何来辅导。

    最后,95后是优秀的互联网2.0一代,也是孤独焦虑的一代,请提供一个自由广阔的平台,给到团队归属感,他们必定会创造不一样的精彩世界。

    文章推荐:

    复工这些天,感觉怎样

    疫情之下,职场女性爱自己么

    中国银行业百强榜单出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95后养成:web2.0优秀新一代,却孤独、焦虑、有封闭圈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gwos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