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完苏霍姆林斯基《相信孩子》,大概150页,短短几天便翻完了。早两年前,还看过他的《给教师的建议》,感觉可读性还行,理论不至太艰深,给人启示也很多。
可惜的是理论总是与实际联系不起来,加之以前读书习惯不好,不能及时总结反思,看了就忘,现在回想起来,只有些零星记忆。计划看完手头书,就回去再读。
《相信孩子》这本书讲什么呢?看题目就知道了,这是总的作者观点。又通过描述自己的从教经历和几个孩子的成长事迹,具体阐述“相信孩子”的其中内涵:
1、孩子发生错误,不急于当众批评,不揭丑,宜设身处地在孩子角度考虑,呵护孩子敏感心灵。即使错误,先私下个别教育。
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现孩子的长处,尽可能保护、发展孩子优秀的道德品质,用这些长处克服短处,发动孩子内在自我教育力量,克服缺点。
2、重视营造道德高尚的班集体,怎么营造?
重视思想教育,把孩子们的活动与祖国宏伟前景结合起来,比如:捡麦穗为国家节约多少粮食,供多少人吃;在沙坡种槐树防止沙漠化……
集体劳动是必修课,配合成人的生产劳动,与当时社会紧密配合,更能明确劳动所具有的崇高意义。
讲好英雄事迹,树立榜样,树立孩子的正确价值观。
3、当营造好这样的集体后,本身就有无言的威力,对错误的行为具有震慑、自我教育功能,同时也能塑造学生积极向上、你追我赶的精神状态,感受集体的温暖关怀。
4、打造良好的集体,不能拘于书本与教室,要引导学生明确社会义务,能为社会干什么,尽早明白自己的公民义务。
5、最不能容忍是学生对什么漠不关心。尽早培养学生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拥有这些善良无私、关心他人、真诚这些品质,才会有社会责任心的孩子。
几点感受:
1、思想教育很重要。不是空洞说教,要联系国家、社会,教育者的思想境界、起点都要有高度。现实、历史、英雄事迹都是很好的教材,培养孩子具体可感的热爱祖国的情怀,关注社会现实的视角。
2、集体劳动无处不在,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纵观全书,很多孩子都是在劳动中发现优点,让其积极参加集体劳动,教育好孩子的。
3、培养学生服务、奉献、爱人的品质很重要,最不能容忍学生对什么事物漠不关心,明确公民的社会义务。
很可惜的到现在2020年,现很多真知灼见在现状教育很多是空谈,教育还是围绕教材课本开展,很惭愧。劳动教育是一片空白,不要说学生,自己也要变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与大地、社会割裂太深,怎么培养好学生呢?
假期值班期间,一个被顽劣孩子折磨得不堪忍受的家长,领着孩子跑过来向我请教,希望我能教育使其有所改变。面对懒惰、顽劣的孩子,尽管我看了很多教育理论,却也只是苦笑,束手无策。
孔子还说:朽木不可雕也!大概就是这种心情。请问,运用苏霍姆林斯基的哪条教育理念,能教育好这样的孩子?家长小时不管,等孩子木已成舟形成坏习惯、坏思想,虽亡羊补牢,但很难改变。所以遵循科学理念,教育孩子尽早未雨绸缪,比什么强。
但是我还想努力,开学后注重孩子们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多讲些课外的,注重细节,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最重要在学校想法设法给学生找事干,参加活动、参加劳动,这是我目前所能想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