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与躁动》是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福克纳众多作品中最被世人反复传颂、翻阅的经典。
福克纳(1897——1962)是美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美国文学史上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对美国当代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贡献。
他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帕塔法世县,称为“约克帕塔法世系”。其主要脉络是这个县杰弗生镇及其郊区的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个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1800年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系中共60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在各个长篇、短篇小说中穿插交替出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今天向大家推荐的《喧哗与躁动》。
小说《喧哗与骚动》署名的典故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中的“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也许,因为现实生活本身就不是梦境,生活在世上的每一个人尽管周遭充满了喧嚣与哗动,却依然奔赴在寻找“意义”的道路上。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杰弗生镇上的康普森家。
这是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望族,祖上出过高官。家中原来广有田地,黑奴成群。如今只剩下一幢破败的宅子,黑奴佣人也只剩下老婆婆迪尔西和她的小外孙拉斯特了。
一家之长的康普森先生是在一九一二年病逝的(此时距离世界第一次大战还有两年)。他有着一份体面的职业——律师,这份职业在当时是一个金饭碗,但奇怪的是从不见他接洽任何业务。他每日早晨离开家后就到律所,他的办公室在一个面朝阳光的好位置,但他却整日拉上窗帘,把四周遮的严严实实,拿出他早就准备好的酒,就开始过着“神仙”一般幻迷的日子。然后就开始唠唠叨叨地发表那些愤世嫉俗的空论。
康普生太太是一个大家闺秀,嫁给康普森先生不过是家族的联姻。她自私、冷酷、对孩子漠不关心,在家庭中总感到自己受气吃亏,但实际上是她在拖累、折磨着全家。她对自己身为一个南方大家闺秀的身份恋恋不忘,如痴如醉,以致这一种“身份”的化身与她的思想“完美”契合,完全不顾母亲与妻子应有的责任与温情,所以家中没有一个人能从她那里得到爱与温暖。
女儿凯蒂是全书的中心,虽然没有专门以叙述她的事迹为中心的单独一章,但书中所有人物的所作所为都与她息息相关。哥哥昆汀从小一直守护着纯洁的妹妹,他将妹妹的贞操与门第的荣誉甚至自己生与死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然而凯蒂的遭遇一下子使他失去了精神平衡,最终在妹妹结婚一个多月后,他投河自尽了;她的另一个哥哥杰森因为从小缺失家庭的关爱,性格孤僻、极端,对于周围所有的人都充满着戒备心理。姐姐因为偷情生下了一个女孩,然而她却把这个结果抛给了杰森,他不满,他愤怒,他将姐姐所强加给他的怨气撒到侄女昆汀身上。她另一个弟弟班吉明是一个有着23岁的身体,但智力却永远停留在8岁的弱智儿,正是由于他的特殊,家里的每一个人都照顾着他、避让着他,尤其是她的姐姐,因为母亲从未给过他任何关爱,姐姐温柔细致、无微不至的关心便弥补了这个空缺。对于班吉明来讲,姐姐就是他记忆的唯一。然而,当姐姐因为婚姻的关系而离开家庭后,他做出了许多难以置信、难以理解的事。最后他的哥哥杰森一怒之下为了让这个本就烦乱不安的家保持安静,将他阉割了并送进了精神病院。
物极必反,言多必失、规矩极多的旧世家里偏偏出现了浪荡子女。典型的“太多的责任导致了不负责任。”
从另一面来讲,凯蒂是全书唯一一个真正追求到自身意义的人。她真正从“南方淑女”的规约下冲了出来,成了当时唯一一个冲破了“贵族”身份束缚的人!她大胆地与男子幽会,勇敢的与父母争取自己的幸福,她虽然最后只得把女儿寄养在母亲家交由杰森抚养,但是为了生活,她一个女子,孤身一人到城市中去闯荡。纵使周围轰动从未停止,她为了追求自己的“光明”,从未停止过。
《喧哗与躁动》作为一部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初读时难免会觉得晦涩难懂,所以在阅读时推荐先读第三章和第四章,然后在读第一章和第二章。另外推荐在阅读时也可简单的做点笔记。最后在推荐几部同样是意识流形式的作品吧:《追忆似水年华》马塞尔·普鲁斯特【法】、《尤利西斯》詹姆斯·乔伊斯【爱尔兰】、《酒徒》刘以鬯、《红高粱》莫言、《山上的小屋》残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