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秦孔子缔造出儒家之后,后世的学者对儒家有不同的理解,这就导致在宋明时期,学者对于儒家的理解有了明显的分歧,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朱子与阳明先生。
在那个时期,朱子的观点传播的较为广泛,所以阳明先生的弟子就对朱子与阳明两个人不同的观点有疑问,比如徐爱。他问阳明先生只在心上求至善,恐怕不能求天下事理。这里所谓的至善就是天理,而天下事理的说法是朱子的说法,也就是说徐爱对阳明心即理的这个观点有疑惑。阳明先生便回答徐爱说心即理,不会再有心外的物和事了。但这样的回答并没有解释徐爱的困惑,所以徐爱又举了一个例子,就比如对父亲的孝,对君王的忠,对朋友的信和对民的仁,在这期间有许多的理,心真的都可以觉察到吗?
对于这个疑惑,阳明先生便通过徐爱所举的例子来解答。不管是对待父亲,对待君王,对待朋友和对待百姓,都不能去他们身上寻得天理,天理都在心中。就比如,我们交朋友,如果我们在交朋友的过程当中出现了矛盾和问题,那么我们的第一反应应该是什么呢?其实,我们的第一反应应该就是要反躬自省,当我们去交一个朋友的时候,那我们就要先弄清楚我们的“发心”,也就是说我们交朋友的初衷是什么,如果我们交朋友是为了他的钱,或者为了给自己积攒人缘,那么这一段友谊出了一定的问题就不奇怪了。可是我们交朋友没有任何的杂质,就像一片明镜一样,那么,这段友谊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很小。所以,心即理,如果自己的心里没有私心私欲,存天理,去人欲,心就像一面纤尘不染的明镜一样,那么这样的心往外推的时候就会变成孝忠信和仁。
可是这时就会出现一个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有一些人不认同阳明先生的学说的原因,就是既然心中有天理,那么如何将它行出来?怎么在具体行动上表现出来呢?
其实就是需要在“存天理,去人欲”上讲求了。就比如说我们对父母的孝心,如果我们的心是致孝完全纯净的孝的话,那么我们夏天自然就会体谅父母的炎热,冬天自然就会感觉到父母的寒冷,并且去做出诚与孝的举动。其实这就比如一棵树,他是先有了树根,然后才会有枝叶,并不是先有了枝叶再长根,并且一棵树,有了根,不出意外的话,他就会自然而然的长出枝叶。也就是说,我们只要有了一颗纤尘不染的心,并“发心”,我们自然而然就会将对父母下的这些举动做出来,就会自然而然的呈现出来,这是不需要他人去教我们的。所以阳明的这个说法,并不是说他不讲求方法,是一个没有方法的理论,不在乎实际行动,而是说只要有了这颗心,将这颗心往外发,那么自然而然就有了方法,这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
这也就是阳明先生所说的心即理,心中有理,心发是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但是,同时阳明先生也并没有否认事物的存在,“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就是这个意思,在这段话中,阳明先生并没有否认花这个事物的存在,但是他用了“寂”字,在你的心里还没有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就是“寂”的,可是发心后,这朵花才会真正的出现在你的心里。
所以,当我们遇到一件事情看到一个事物的时候,不要从那件事情或者对方或者一个事物上去寻求道理,而是要反观自己的内心,反躬自省,从自己身上去找问题,并且解决这个问题,去不断的磨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