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强者心路
心即理: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

心即理: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

作者: 秦悠然 | 来源:发表于2018-04-29 10:50 被阅读45次

    心即理: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

    浙江大学公开课:王阳明心学听课笔记及个人感悟

    一、宋代理学的发生

    1.心即理的首创者是宋朝的陆九渊,人称象山先生,也就是陆象山。

    2.理学是一次思想文化运动,起点源于唐朝的韩愈,韩愈提出了一个问题——道统问题:

    原因:佛教在韩愈所处的时代过度繁荣,使韩愈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很深的忧虑,所以韩愈极力反复佛教,但他但并没有真正改变什么。

    3.到了宋朝的时候,佛教依旧繁荣,到了北宋时代,北宋这些思想家们——宋朝五子(周濂溪、邵雍、二程、张载),依旧反对佛教,试图让儒家思想获得新生,这在本质上和韩愈是一样的,但做法却不同:

    1)韩愈当时提出的三大政策是:焚其书、庐其居、人其人。把佛教当做异端邪说,坚决予以抵斥。

    2)北宋这些思想家:耗费大量时间研究佛教,基于对佛教思想的拒斥,基于对佛教的深入研究,他们重新追溯了先秦的儒家思想,对其文本进行了重新解释,对其思想进行了重新建构。

    3)理学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一种重建,但是在建构的过程中是汲取了佛教包括道教在内的一些思想精髓的,有传承。

    4)到了南宋亁淳之际(12世纪中叶),理学思想运动基本完成。

    【感悟一】

    人无完人,一个人在一方面的造诣很深,但是其他方面就不一定啦,比如说韩愈,就单单在针对把佛教作为异端邪说,极力排斥这一做法来说,他的思想过于偏激,做法过于极端啦。

    我个人更赞成宋朝五子的做法:排斥佛教,但进行深入研究,有了疑问,重新追溯先秦儒家学说,对其文本进行重新解释,思想进行重新建构。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不忘初心,抵斥佛教思想,但又通过学习深入研究,在了解佛教精髓的基础上,再追溯自己想要推崇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对比研究,然后提出自己对理学的新的观点和认识,形成一套综合的、传承的理学体系。

    我们在看待传统文化时,要有开放的观点,在学习传统文化时,去其糟泊,留其精髓,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地去进行学习,并学以致用。

    二、理学的三种基本思想形态

    1.以朱熹为一派的思想,暂且叫做理学。

    2.陆象山:提出心即理,圣人之学 心学也。。

    3.以王阳明为一派的理学。

    三、朱陆之争

    1.朱熹:告诉我们理在哪里?只要我们沿着这个方向去不断努力,最后我们可以拥抱它,和它融为一体——理论上追寻理。

    2.陆象山:理在我们心里,只要反观自己,明白自己的心,就是最高实在之本身——本心上追寻理。

    3.浙东学派与永嘉学派

    1)浙东学派:追寻理、追寻道,认为理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通过历史学的研究来追寻——注重人。

    2)永嘉学派与浙东学派有相同观点,但不同的是,他们更注重制度。

    4.因为某些原因,朱熹的理学思想在元朝以后的科举考试中有很重要的影响,朱熹理学的思想也因此而风靡读书界。

    5.陆象山的理学思想有传承,但影响没有朱熹的影响大。

    四、阳明对陆学的基本观点:

    1.陆象山与王阳明的心即理这个观点大致相同,只是陆象山的观点粗糙了些。

    2.在继承中有所创新,继承了朱熹的东西,也继承了陆象山的东西,发展了良知和致良知。

    3.对王阳明影响重大的事件:

    1)16岁格竹子,对朱熹的理学产生疑问。

    2)龙场悟道:在生存陷入极度困境之中悟出——

    A.圣人之道,吾性具足。

    圣人不是一个楷模,存在在那里,圣人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能不能成为圣人,关键看你愿不愿意?

    B.本心,心之本体——

    我所说的心是那能使你视听言动的,而不是那一团血肉模糊的东西,那是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意识,而不是我们的心脏。

    本心,心之本体:心是我们身体的主宰,是主宰着我们身体的视听言动的。

    我们人的日常生活,我们的行为方式,是凭借着我们的心灵在主宰着的。如何让心灵主宰归位?这一问题这才是关键。

    我们的日常生活实际上是处在一种心灵缺位的状态,心灵失去主宰的状态,只要让心灵回归本位,我们的本心就会由它原本的样子呈现出来,我们的心灵,我们的本心就会按照它原本呈现的样子去行动。本心是至善。

    理就是道,心即理就是说:宇宙的最高真理,宇宙的最高原理,最高的天道,原本和我们人本身的本质纯然一致,原本就是同一个东西。本心是最高者,宇宙的最高之道,在人本身的实在状态。

    人不要把自己看小了,如果把自己看小了,我们就把它仅仅看做是一个会视听言动的物质躯体,太小了。

    人要大其心,唯有明白了自身的本质,和天道原本是一致的,人的本质,原本就是天道在人这个层面的实在状态,这叫做本质上的天人合一。我们才有可能真正的实现,我们一种本质上的转进,本质的开显。

    开显本心——去私欲——心明——理明——道明。

    像镜子一般,里面什么都没有,但什么都照。

    如实地去反映事物,如实地去处理一个事件,如实地去处理我们的日常事务,按本心的自身要求——圣人事业的现实开拓。

    【感悟二】

    针对王阳明的龙场悟道说,我想到了几年前看过的一篇微信推文《桑德伯格:你要拥有扛过一切悲伤的能力‖伯克利毕业演讲全文》。我整理记录了几段我认为很有用的文字:

    最终塑造我们的,是我们所经历的那些艰难时光,而非浮名虚利。我们所经历的每一次挫折,都会在灵魂深处种下坚韧的种子。我们记忆深处的每一次苦难,都会在日后成为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力量。

    你要知道,并不是发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由于你做错了什么才导致的。

    我们从苦难中再次振作起来的关键——三个假象

    第一个假象是个人化:总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才导致不幸的发生。

    第二个假象是普遍性:以为某一件事会影响到你生活的全部。

    第三个假象是永久性:以为悲伤将永远持续下去。

    请建立起你们的恢复能力

    请在你们的内心建立起恢复能力

    请建立互助的恢复组织。

    也请建立恢复团体。

    要记得庆祝你们生命里的每一个小确幸。

    五、“心即理”在阳明心学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

    心即理是整个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

    六、提问互动环节:

    【问】:阳明先生的两次思想境界上的飞跃都是在一种被逼的绝境下得到的提升,那么如今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是不可能有太多会被逼的绝境,那么我们如何向阳明先生一样,获得我们自己思想上的大成和人生价值的体现?

    【答】:要立志,要给自己树立一个境界,应该要有思想境界之更大开拓。立足中国,放眼全球(放眼世界)。现在今日,更需要有如此一种情怀。年轻人更加需要有一种世界的眼光,更加需要有一种世界的观点,更加需要有一种大心,大其心,拓展无门的心胸,开拓我们的视野,把我们自己不要局限在某一个狭隘的领域,某一个狭隘的方面。

    任何东西都是有前提和基础的,大心的前提是什么?开阔思想境界的前提是什么?那还得要脚踏实地,知行合一。

    【感悟三】

    立志:可用于自身教育,实现自我的终身教育。

    更加可以应用到家庭教育中:

    对孩子的教育,教育孩子从小立志,如何立志?立志以后该怎么做,可以给孩子讲讲王阳明的故事。

    对于“教育”(可能用促进更合适一些)伴侣而言,同样可以适用,促进伴侣的学习、进步,促进他(她)的个人成长。虽然过程可能艰辛,但只要去做了,坚持做了,结果肯定是可观的,至少迄今为止,我身边的人,我还没有发现哪一个人会拒绝成长的,哪一个人会对促进、帮助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人会——不记忆深刻的。只要你所帮助、促进的那个人是一直在成长着的,并且较他之前是有进步的。我们每个人,都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成为最好的自己,不是吗?

    一家人都通过不断学习、不断促进、成为了更好的家人,那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很好的促进。同时,他们身边的人也会受到感染,这大概就是学习成长带来的另一收获吧——温暖自己,也温暖他人;照亮自己,也照亮身边的人吧。

    如果整个社会都沉浸在这样一种氛围中,那我们平时所提倡的和谐社会,不就就真的和谐了吗?

    总之,人就是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在这样一种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升华和转变。回到今天听课的内容上来说:圣人之道,吾性具足;本心,心之本体;脚踏实地,知行合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即理: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ceo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