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欧洲第64天-贪嗔痴

欧洲第64天-贪嗔痴

作者: 真实不虚 | 来源:发表于2018-04-12 04:32 被阅读0次

20180411

comunion糖果

上午去小学,第四次小学听课。和Cristina更熟了,她第一次拥抱了我。所看所思在慢慢流动,不呈现在此了。总之,一切都在进行中。下午继续看佛教史Ethics。以下内容基本都是从百度复制过来的,感觉很受益,贴过来了。今日看书所讲的,学术一点,从作为道德基础的佛法、美德、僧侣律法、非暴力主义、善巧方便到战争与恐怖主义,让入门者了解一下佛法(ethics)的基本内容,对于个人修行似乎帮助不是很大。之所以会引申到贪嗔痴戒定慧,是因为它提到的佛教三个最基本的美德——不贪(non-greed)不嗔(non-hatred)不痴(non-delusion),书中只是一笔带过。有缘的人,自会遇到有缘的事,我继续百度了贪嗔痴,一见倾心,尤其“嗔”和“定”,似乎是困扰自己的一个核心所在。没有大师开悟,有书就好了。

贪嗔痴

greed贪、hatred嗔、delusion痴,the three roots of evil,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沉不沉沦生死轮回这些我们非信众当然全不在意,关键是这三点确实让人不快乐。想想自己的烦恼,多逃不脱这三点。宗教里总有些对于人性的剖析,尤其是佛教里这三点我觉得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更好地了解自己、达到和谐精神、心绪状态的人都是很有帮助的。

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佛教认为,贪是佛教修行的大敌,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本,所以将贪列为根本烦恼之一,并将贪与嗔、痴等一起作为有害众生修行的“三毒”。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或者诋毁、抹黑其他宗教等等行为。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自己有时的不安、害怕似乎也是嗔的一种表现,比如自己没能按照自己预想中的样子行事时的烦躁、不安,不正是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事物生气的怨恨之情”。或者当别人并未作出自己所期待的事情时的心理,以往会不喜欢自己出现这种心理,要求自己尽量不要对任何人有所期待,但是并不明白自己这种心理除了失落、失望,其中是有愤怒、怨恨的成分,而这种愤怒、怨恨会使得自己不愿沟通、冰冷。了解了之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怎样治愈它。

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痴既为一切烦恼之所依,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烦恼之一。而且它是随顺其他诸根本烦恼共同起着作用。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灭无明,断灭痴愚。

有所梦想,是自然的,专注地追求它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为了得到它而得到它,失去了做事的热情与专注,不就是无明嘛。怪不得说,知者不惑,不是不惑,而是不痴迷于“不惑”,只是专注、一心地寻惑、解惑罢了。而一旦专注了,你还有什么怕、什么烦、什么乱呢。

所以想一想你的心之所在吧,不为名不为利的,你想寻的是什么,你想做的是什么吧。没有哪条路注定是康庄大道,哪一条注定是羊肠小径,关键是你的心要定,你要够不迷信。

戒定慧

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 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学:

1. 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2. 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

3. 修慧——培育智慧。

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有些经典也将戒定慧三学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支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其中,正见和正思惟属于慧学,正语、正业和正命属于戒学,正精进、正念与正定属于定学。也就是说:修习八支圣道即是在培育戒定慧。

不要认为修行就是枯坐蒲团、不吃人间烟火。所谓的修行,就是修习戒、定、慧,培育品德、平静和智慧。烦恼根深蒂固,想要断除烦恼不是件轻而易举、想断就断的事,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烦恼由粗到细分三个层次,修行也是由低到高分三个阶段。修行的三个阶段分别可以去除三个层次的烦恼,即:

1. 通过持戒去除违犯性烦恼;

2. 通过修定去除困扰性烦恼;

3. 通过修慧去除潜伏性烦恼。

原来我一直所追求的内心平和其实就是“定”的状态,不“定”之时,是因为有了“嗔”。定就是内心处于平静、安宁、专一的状态。培育定的方法叫做“止”,即止息烦恼、致力于内心平静的意思 。佛陀曾经教导过许多修定的方法,《清净道论》将之归纳为四十种业处。业处(kammañntilde;hàna),即心工作的地方。所有四十种业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通过心专注于单一的目标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在经典中,通常将培育到某种高度的定力称为“禅定”。禅定,即心处于高度专注的状态。一个人若达到禅定的境界,其心能够持续地维持在极度喜悦、快乐、宁静和殊胜的状态一段很长的时间。

当禅修者在进入禅定的时间内,他的心不会出现任何的烦恼,甚至连杂念都不会生起。其间,困扰性烦恼完全被强大的定力所镇伏。

想要去除潜伏性烦恼,根除内心的烦恼,就应该修慧、培育智慧。唯有通过智慧,才能把烦恼连根拔除。

这里所说的智慧,并不是指脑瓜转得快,理解能力强,记忆力好;也不是指在商场、官场、战场、考场能打败对手,青云直上。这些能力只能叫才华或聪明,不是佛教所说的智慧。佛教所指的智慧,是能够彻知人生真相、洞察世间本质的智慧。

培育定力的方法叫“修止”,培育智慧的方法叫“修观”,即如实观照名色法、观照世间无常、苦、无我的意思。因此,培育定力和智慧的方法合称为“止观”。

持戒、禅定、智慧由低到高,依次行进。持戒,这一点,还是很自信的,从禅定开始慢慢来吧。

长长的路,慢慢的走。

Comunion

Morning break时,有个小男孩给Cristina和意语老师一人送了一袋糖。Cristina说这是Comunion礼物。Cristina说小孩子在八九岁十来岁时会举办这个仪式,这是他们第一次做圣餐仪式,此后,每周日他们就可以去教堂做了。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特别阶段,所以会送给朋友、老师糖果。

“天主教的一个圣餐仪式,向上帝表示衷心,或再报到一次。从小到大是个漫长的人生,有必要强化一下,被上帝再次保佑,就有了comunion的仪式,通常在8-10岁举办。”

还告诉我每周日上午10点在圣马可教堂都有,这个应该是周日的礼拜活动,还有choirs,他丈夫是choirs的指挥是什么的(我没听太清楚),是在音乐学院教音乐的。邀请我过去,嘻嘻,这周日就过去吧。

相关文章

  • 欧洲第64天-贪嗔痴

    20180411 上午去小学,第四次小学听课。和Cristina更熟了,她第一次拥抱了我。所看所思在慢慢流动,不呈...

  • 贪嗔痴

    世间万物皆有贪嗔痴,世间烦恼皆起于贪嗔痴。 贪嗔痴,源于佛教。 贪,指对顺的境界起贪心,非...

  • 【乱想乱写】欲望与需求是互联网流量的本源

    贪嗔痴,佛教也叫三毒:贪是顺境的贪爱,不满足;嗔是逆境的嗔恨,不理智;痴是事理不明,善恶不分的执拗。 贪嗔痴是杏仁...

  • 警惕人性贪嗔痴

    佛教说人的本性是贪嗔痴,贪是贪婪,嗔是嫉妒,痴是迷恋。 人的天性里有那些需要警惕?贪,嗔,痴。 贪是错误的期待,想...

  • 修行心要

    作者:学山禅师 居士:请师父开示修行心要。 答:不贪,勿嗔,莫痴。 居士:经云:贪嗔痴性,即是佛性。又云:贪嗔痴,...

  • 变化的根本

    佛陀开示我们,戒掉贪嗔痴,戒掉贪嗔痴,戒掉贪嗔痴,重要的事情,我每天要对自己说三遍。 个人认为,这其中的嗔心相对容...

  • 贪嗔痴

    稻盛和夫说贪嗔痴是蛊惑人心的“三毒”,要切断。可是,在爱情里的这“三毒”,教人如何切断呢! 爱上一个人以后,就会想...

  • 贪嗔痴

    佛家有“贪嗔痴”三念,他是世界一切烦恼的根本,所谓贪,是对喜好的过份偏执;嗔是对讨厌的过分偏执,痴,是对根本不明事...

  • 贪嗔痴

    静静地坐在河边,听着流水哗哗地冲击岸石。岸边有块大石,十分平整,正好坐下。刚刚鼓起勇气走到河边,怕天黑后找...

  • 贪嗔痴

    贪嗔痴 贪 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欧洲第64天-贪嗔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hbt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