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你知道一万小时定律背后的“真相”吗?

你知道一万小时定律背后的“真相”吗?

作者: 日安安 | 来源:发表于2019-05-27 18:03 被阅读0次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将此称之为“一万小时定律”。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就需要在某一领域专注一万小时,一万小时定律对于我们来说,是不是真的有效呢?

    经常听到有些家长说,我们家的小孩,对学习并不排斥,每天准时上学下课回家做作业,从小学到初中的补习班没少报过,可是学习成绩永远不会有起色。孩子学习不是不努力,就是不见长进,我真是愁啊!

    我们古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话有道理,但是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第一,铁杵的质地要好,不能一磨就碎;第二,一块好的磨刀石;第三,磨铁杵正确的方法;第四,持之以恒的毅力。

    如果省去前面三个条件,把铁杵放在棉花上面磨,或者即使是放在磨刀石上,但不讲方法,劲不使一处,就算花上一万年的时间,也没有办法让铁杵磨成针的。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万小时的定律是有效的,但是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目标、方法和坚持。

    日本知名讲师大岩俊之,在他准备走上创业之路时,他发现了“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的观点,于是一年之内竟读完了300本书。但是,随即发现一个问题,读了这么多的书,但是他却无法记住书中的内容,更甚者,在他的身上没有体现出任何的效果。后来,他通过学习、反思和研究,逐渐走上独立创业之路,并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性。

    大岩俊之在他出版的《实用性阅读指南》一书中,详细讲述了他如何转变,并对此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学习。

    一、读得懂

    我们的阅读,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时是为了提高工作能力,有时是为了增长自己的见识,有时是为了从书中获取灵感,不论是何种目的,都应该在读懂的基础上,那么,怎样才算是读懂呢?作者给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

    1.懂得读书的目的

    你为什么会想要读这本书?你想从书中得到什么?这是我们在开启一本新书之前应该问自己的两个问题,然后带着你的答案再去阅读。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叫“孕妇效应”的现象。就是偶然因素随着自己的关注而让你觉得是个普遍现象。就是当人怀孕了就更容易发现孕妇;当你开了奔驰就更容易看到奔驰;你拎个LV就发现满大街都是LV。

    所以,当你带着你的读书目的去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更容易找到你想知道的信息。

    2.懂得取舍

    读书并不需要依序从头到尾,一字一句的阅读。我们可以先从序言、目录和后记,来了解书的框架和各个章节的内容,然后提取自己需要或者感兴趣的内容,再仔细的阅读,而对于其他的内容,我们可以选择跳读或者快读。一般来说,一本书重要内容只占整本书的20%,这20%中最重要的仅有4%;也就是说,如果是200页的书,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只有8页,我们只要记得这8页的内容就可以了,其他的大可舍弃。

    3.懂得“输出”

    “自己若要理解,就要教会别人。”这里强调的就是输出的重要性。如果以“输出”为前提去阅读(输入),阅读会非常的有效率。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作者也提到这个观点,他提到了一个“呼吸式阅读法”,输入和输出就像是人的吸和呼,两者是相互相成,呼与吸之间构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我们吸取有养分的知识,然后通过自己内在的消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把它输出。

    二、记得住

    人类大脑的构造原本就是善于忘记的。通过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是有极限性的,平常不会去一直记忆信息,而是在不断删除。因此如果你阅读时没有去刻意记忆,书本的内容很快就会全部忘记。对此,作者给出三个解决的方法。

    1.  反复阅读,强化记忆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果不主动记忆,只需一天时间就会忘记大部分的内容。

    大家还记得我们读书时候的考前突击吗?一本书的内容,我们能够划分出重点,然后不断的反复阅读,记忆,短短的一周时间,基本可以把内容记下来,应付考试。可是考完试后,你没有再去主动记忆,很快又会忘记。

    因此,通过反复阅读,加强理解,记忆也会加深。

    2.  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作者非常推崇的读书方法,通过“读书笔记”整理知识和信息,帮助记忆。在这里,作者推荐“思维导图”的笔记方法。

    思维导图是将我们头脑中正在思考的内容,以形象生动的图像呈现出来的思考工具。它是一种“放射性思考”的模式。

    从图像来看,它就像是一棵树的形象,主干是书本的中心点,然后枝干、分支一层层分散出去,思维导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取关键词,而非文章。

    3.  联想记忆

    汉代的农民起义较大规模的有三次:一是公元17年发生的绿林起义;二是公元18年发生的赤眉起义;三是公元184年发生的黄巾起义。前两次发生在西汉,后一次发生在东汉。这三次起义的时间可以用对比法来记,最令人头痛的是起义名称的先后顺序容易搞混。为此,可采用联想记忆法来记忆。这三次起义的名称都有颜色,即绿、红、黄,可与枫叶联系起来记。枫叶春夏时绿,秋天变红,冬天变黄。

    通过这种联系记忆,我们想不记得都能难。

    三、用得上

    学过的东西,一定要自己去尝试、并付诸行动。如果心里想着“什么时候做做看”,“等我有时间了再来尝试下”,那么所有的事也只能止于做梦。

    那么,如何把学过的知识迅速转化成自身能力呢?--迅速行动起来。只需三步:

    1.  设定具体的行动目标,考虑目标与现状的差距

    2.将目标进一步具体化,确定行动的先后顺序

    3.  立刻开始实际行动

    相信大家都听过张萌的“10000小时小树林计划”。

    首先,她的目标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外交家,那么成为一名外交家的必要条件就是外语的学习。所以,通过分析,她把英语学习作为目前的行动目标,而目前的英语成绩离目标还很远,需要提升的空间很大。

    其次,把目标设定一万小时计划,经过对自己可控时间的分析,确定每天早上5点起床,到8点上课,其中这3个小时专注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学习地点设在有点秘密的小树林。

    最后,每天雷打不动坚持去小树林学习英语,就这样日复一日的坚持。一个学期的时间,以班级和年纪第一的成绩荣登榜首,从此开启了开挂的人生。

    “只学不做等于没做,只知不做等于无知。”所有的知识只有用于实践,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纸上谈兵”的典故我们都知道,但是古往今来,当我们在笑话赵括只会照搬兵书,不懂灵活变通时,又有多少人能反思自己呢?我们每天都在不停的学习、阅读,但是有多少能把知识在生活中运用呢?“活学”“活用”才是我们学习、阅读的目的,正如陆游的诗句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知贵在学,学贵在用,用贵在活。”希望我们都能一直谨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知道一万小时定律背后的“真相”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hck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