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江苏省地级市,位于江苏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1],简称“通”,别称静海、崇州、崇川、紫琅、北上海,古称通州。南通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2]、现代化港口城市[2]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东抵黄海,南望长江,与上海、苏州灯火相邀,西、北与泰州、盐城接壤,“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3]”,被誉为“北上海” 。南通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优势于一身,拥有长江岸线226公里,是江苏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
因涨沙冲积成洲,南通成陆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自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南通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辛亥革命后改通州为南通县,1983年,撤销南通地区,设立南通市。南通市下辖3区、2县,代管3个县级市,面积8544平方千米[4]。
在中国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创办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民间博物苑、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中国人办的盲哑学校和第一所气象站等“七个第一”,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5]
作为中国老龄化最高的城市,南通人口平均寿命达80.71岁,百岁寿星多达1031位,2014年5月,南通被国际自然医学会、世界长寿乡认证委员会授予全球首个“世界长寿之都”。[6]
2014年8月,南通成为江苏省第6个,全国第37个获批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7]
中文名称
南通
外文名称
Nantong
别名
静海、通州、崇州、紫琅、北上海
行政区类别
地级市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东、江苏省
历史沿革
今南通境域按地理变化和历史渊源大致分为北、南两部。今南通北部的海安、如皋一带,春秋战国时期历届吴、越、楚等国地域,东晋义熙七年(411年)置宁海、如皋等县,属海陵郡,这是北部地区建县之始。今南通南部旧称通海地区。[11]
唐代,胡逗洲得到开发。僖宗乾符二年(875),南通已有狼山镇遏使的职位。后来,五代吴国曾设丰乐镇、大安镇、崇明镇及狼山镇。五代时直接统治静海与东洲一带的是姚氏家族。姚彦洪建筑城池官廨,号称"静海都镇",统辖狼山、丰乐、大安、崇明四个大镇。[12]
后周显德三年(956),周军压境,姚氏政权控制东洲、静海约半个世纪的局面结束。显德五年(958)初,后周设立静海军,不久升静海军为通州(今南通市),并设静海、海门两县归通州管辖,州治驻静海。[12]
宋代,通州属淮南东路,天圣元年(1023)通州改名为崇州,又称崇川。政和七年(1117)通州一度称静海郡。[12]
元初至元十五~二十年(1278~1283),通州曾升为通州路,二十一年恢复为州,属扬州路。崇明县曾短时间归属通州,后又划属苏州。[12]
明初,静海县废,此后,通州只管辖海门一个县。[12]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人关。次年七月南下占领通州。康熙十一年(1672年),海门废县为乡,并入通州。雍正二年(1724年),通州升为直隶州,隶属于江苏布政使司,领泰兴、如皋两县。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属江宁布政使司。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割通州19沙、崇明11沙及新涨的天南等41沙设海门直隶厅。[11]
清宣统三年九月十八日(1911年11月8日),通州官绅响应武昌起义,宣告通州脱离清王朝统治,次日成立军政府。[11]
民国元年(1912年),江苏临时省议会决议通州废州设县,改称南通县,行政区划同宣统时的13市、8乡。民国十六年(1927年)5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军)抵南通,推翻北洋政府南通县知事公署,成立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南通县政府,属江苏省政府管辖。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江苏省行政第七区(后改为第四区)专员公署设于南通城,下辖南通、如皋、海门、启东、崇明5县。1938年3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南通城,建立伪政权,国民党南通县政府先后迁至金沙、北兴桥,专员公署先后迁至马塘、掘港。[1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