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团过很多微课都放在微信收藏里几乎没有打开过,再加上最近参加研修正好给自己的这个懒惰提供了心理安慰。今天周五,晚上在家里边拖地边打开了一节微课——方刚老师关于性教育的课,本来只是这么随机的一节课,我却感受到了意外的收获,赶紧把脑袋瓜子里能够记住和理解的这点东西记录下来。
方刚老师说他曾听一个中学老师给青春期的孩子们讲过一节热奶茶的课程。课程伊始,老师给每个孩子准备了一杯滚烫的奶茶,奶茶飘香无奈太热让人无法下口。过了几分钟待奶茶温度降下来,老师让孩子们边品尝着美味的奶茶边体验着男生和女生的恋爱是不是也如同这热奶茶,需要耐心的等待时机成熟。听到这里我感觉到这是一个很用心很有智慧的好老师。可是方刚老师却说即使这样一位如此用心的好老师也不可避免的忽视了性教育的平等性,只是在进行性顺从的教育。
方刚老师的点评激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且耐下心来听听他的观点。性教育只是教育的一小部分,我们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需要把相关知识都告诉孩子,让他能够通过学习、消化、吸收,然后选择如何做出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任的行为,从而不断的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也就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增权、赋能。而上面的那位奶茶老师,她把自己认为的“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心理都不够成熟,需要等待时机的成熟再谈恋爱”这个观点强加给孩子,这种以大人的观点为出发点的教育本身就违背了教育的初衷,试想一下大人认为时机不到,孩子们会这样认为吗?没准他们感觉自己比家长还成熟的多呢!这种以顺从为目的的教育,是对孩子人权的一种剥夺和贬低。
还有一个烧脑的观点:在变态心理学中,把恋物癖、SM等性少数群体称为性变态,之所以说他们变态是基于常模来说的,把与大多数人不一样的人都归为异类。但是从人权和平等这个角度出发,没有变态这个词语, “性少数”这个带有歧视性的词语应该被“性多元”这样中性的词语所替代。恋物癖的人如果没有损害他人的行为,恋物又何妨?
仔细想想,我有点认同方刚老师说的顺从教育这个观点,但是顺从教育无处不在,我们身处其中实难避免。

今天拖地听到的这一课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不是说我对他的观点如何的赞同,而是它给我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身边的人、事、物,应用批判性的思维从更多元的视角去思考。“带上OPEN这副眼镜,为我打开了另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