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过三巡
作为饭局上最能调动气氛的酒,我常常看到人们在刚开始斟酒的时候豪情万丈,势必不醉不归,而酒过三巡,人便开始疲软。侃大山,忆当年,吐真言的都有,接下来要么渐入佳境,要么干脆就散了。
理想这东西,也有些类似。创业者最开始递交的商业计划书,是最能见野心的地方。增长的百分率和要打败的对手,常常不在常理的射程范围内,感性的人会欢呼,理性的人会摇头。理想很丰满,但最后真的能落到纸面的数字却往往单薄,人去楼空的也不在少数。事实上,据说98%的商业提案最终都会失败,但这个事实很少会宣传。理想过三巡,同一个目标在心里拿捏过三遍,在现实里摸爬过若干年,接下来该何去何从?
我感觉这是比鼓励少年“不坠青云之志”更有意思的话题。我们的文化一直兜售的是要“不平凡”,要有理想,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很少过问,后来的鸿鹄仍是鸿鹄,还是不得已成了燕雀?起个头很容易,后来才是最艰难的部分。会十年磨一剑,还是“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最后都“举杯消愁愁更愁”?
讽刺的是,我年长的朋友们常常不认为自己是被命运钦定的那一小部分人。他们觉得四十不惑,就是要“明白自己最终是个平凡的人”,“小富由勤,大富由天”,或者干脆认定“最好的永远得不到”。现实滴水石穿的强力,让他们眼睁睁目睹自己对理想的背叛水到渠成。这种不由分说的宿命感多少让我沮丧,时代一次性地成就了一小部分人的人生。而大部分人的理想,最后都靠“认命”来与自己握手言和。
这看起来真是一副“颓败”的中年图景。有人说中年是一个无聊的段落,离青春很远,离死亡也不近,如果不捣腾,就是人生瓦解的过程。这听起来异常残酷,像是电视剧里从彩色画面切换到用作回忆的黑白图景,黑白里摇曳着逝去的理想,和势如破竹的新鲜和朝气。可再美,也抓不住了;刻舟求剑,只抓得到现实里的腐朽和霉气。
而少年时代,不一定知道要做什么,但知道不要做什么。比如文艺女青年一定不愿做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蓬头垢面在各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带着孩子冲去各种辅导班;比如心有猛虎的男青年,一定不想一辈子在体制内碌碌无为;比如20岁的我,莫名其妙地幻想过30多岁可以退休周游世界。几年前流行说,文艺女青年“这种病”生个孩子就好了,而许多傲娇男青年最终还是在创业路上伤痕累累打道回府,而我,也不会一直停留在20岁。
“认命”就像是一个横在少年和中年之间厚重的屏障,两边谁也不理解谁。
世间万千种失望,理想最终在大部分人身上踏了空。诸如“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沉睡着一个巨人”这样打了鸡血的成功学理论,确实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督促我们有所作为。但很可能最后,理想是我们身前的猛虎,所有人都追着它从望其项背,到望尘莫及。
人间卧底:碎掉然后重建
但还是有人会成为那一小部分人。
阿里有一个人分享创业心得,说点灯熬夜苦干一年,认为自己做的事非常有价值,即使不打90分,80分总是妥妥的。最后没想到,拼了一年,得到的是0分。遇到这件事,他就碎掉了。然后,重建。这掀起了很多创业者的认同,创业的过程就是不断碎掉然后重建的过程。每一个最后做成大事的人,都经过无数次破碎。但对自视甚高的人来说,这显然是一场浩劫。也侧面印证了李嘉诚先生说的,“你想过普通的生活,就会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过最好的生活,就一定会遇上最强的伤害。这世界很公平,想要最好,就一定会给你最痛。”
有作家分享心得,说如果不是那种“没有生活的生活”,是不可能离理想越来越近的。就在一张张“流动的书桌”上写完一部部大作,比如列车上的台板,大巴上的膝盖,机场的行李箱,比如手机上。又比如,每天上下班做三小时地铁,用每天的三小时,数年间写了好几个长篇,“什么你们认为的星巴克和夕阳下,流着眼泪写几行字的生活,一秒钟也没过过。吃着泡面,几天不洗澡,忍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一个个字打出来的生活反而是常态。”
这不像买东西,可以标榜“好的生活没那么贵”来吸引众生,做人做事到极致,一定需要你付出足够的代价。
没有人自带粮草和地图来到人间。即便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也需要靠后天的努力绘制地图,囤积粮草,才有话语权,才有说服力,才会被尊敬。越努力提高认知,对世界的理解也就越清楚,地图导航的准确性也就越高。但可惜很多人一离开学校就开始放弃绘制地图,很多人到了中年自诩有广厦千间良田万顷人生经验丰富就可以物化弱者一直携带落伍思想上路,只有极少数人垂垂老矣都在扩大认知边界,才能时时刻刻都不走错路,不说错话。
所以我看着这一小部分人,觉得他们个个都是人间卧底。去极端痛苦和压抑的黑夜里走一遭,然后换回珍贵的生命经验和成功秘籍,能活着回来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你看到的他们,光鲜亮丽的他们,侃侃而谈的他们,意气风发的他们,其实都不是原版的他们,而是碎掉之后重新拼接的他们。
向芸芸众生靠拢
而大部分人,是用尽了一生的力气,才变成了一个“平凡”的人。
世俗之人总认为,能在正确的时间点前结婚是人生大事,能在正确的时间点前传宗接代才算得上是正常,否则生活就没有意义。曾经的我也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后来看多了身边人的分分合合,维持体面关系实则诸多龃龉,逼婚不成就自杀的狗血桥段,问遍名医却始终膝下无子,儿女双全却每一天都在熬的故事,才发现真相总是陡峭的。七大姑八大姨机关算尽也不过是为了让子孙们看起来正常一点,平凡一点,向芸芸众生靠拢,不被无聊之人乱嚼舌根。
而很多花费数十年心血在学业,事业和家庭上的“别人家的孩子”,最后过的可能也只是比普通人好一点儿的生活,并非有实质性的改变。尽管他们在海外留过学,在业内获过奖,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亦步亦趋,每说一句话都瞻前顾后,仔细盘算,靠数十年如一日的谨慎和努力争取到如今这样还算体面的人生。但他们不算大富,更无法企及名门。而放眼更多的普通百姓,他们要争取这样的生活,也是难上加难。
大概也是积攒够了失望,中年人便不会低看“平凡”,更会仰仗“知足”来撑过余生。他们无处申诉,也无处陈情,顶多酒过三巡发发酒疯罢了。内心像潮水一样的东西退去了,露出来的就是本来该有的样子。
看空而做多
而即便是不平凡的人,那些达成理想的人,最终还是重返了平凡的阵营。
理想,或者说成就理想的附带状态,就像高等数学里的极限,可以无限接近但无法真正抵达。
且不说奋斗这件事是没有终点的。十亿估值的公司创始人,达到了之后想的是怎么做百亿估值的公司。有记者采访Angelababy问她为什么会有如此之顺的人生道路,她说如果顺的话早就获得各种大奖了。可我想当初她籍籍无名的时候,一定没有现在的野心。而曾经的我在一步步达到自己的理想——学业,职业时,遇到的都是更牛的同行者和更具挑战的事,所以这条路仿佛永无止境。
而所有在达成理想之前的臆想,以为从此以后人生就如康庄大道,一马平川,以为自己立刻会成为幸福的和有成就感的人(即便我此时依旧怀念那时澄澈的无畏和盲目的自信),不过是神化了理想。“不平凡”不过是给生活穿上了一件漂亮的衣服。你开什么样的车,住什么样的房,出入什么样的场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有多少人听命和伺候,有多少人崇拜和仰望,都只是换了一副生活的外貌。但生活千疮百孔的内核,是无法改变的。
即便是总是长在福布斯榜单上的名字,也会有儿女叛逆父母生病挚爱分离的时刻。理想和不平凡,都不是万能的。
讲这样的话题好像特别丧,但我的本意是,平凡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不堪,而人们想要达成理想,不应该是害怕平凡,而是即便一步步走向神坛,依然觉得命运渺小,自身平凡。梁晓声说,连不平凡的人都觉得自己其实很平凡的人们组成的国家,才是无量的。反之,若一个国家里有太多其实平凡但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是人生赢家的,才是最可怕的。
很喜欢的一种人生态度是——“看空而做多”。
你不需要对“不平凡”有执念,但还是,总让自己在不断变好。
你知道或许“不平凡”最终都不会降临在你头上,但还是乐观生活。
你在周围人的注视下一步步走来,理想成真,也要明白自己最终是芸芸众生。
理想过三巡,不论破茧成蝶,还是相忘于江湖,都不影响你不死心不尽兴再来三巡。
希望看完这些文字你会说,很少有人告诉我,“祝你梦想成真”的下文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