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撒谎(想象性说谎)
无意识撒谎是孩子特定成长阶段的产物。一般认为,对于0-6岁的很多孩子来说,分清楚现实和想象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此,他们可能会把自己的某些想象说得跟真事儿一样。
小步菌作为一名吃瓜群众,只想默默地为下面这位小朋友心疼三秒钟。
妈妈本来说好要带贝贝去国外,但是由于签证原因最终没有去成,之后贝贝就一直坚持说自己去过美国,很明显这是一种想象,孩子可能真的太想出国玩了。这个阶段的孩子还分不清情景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我认为家长可以通过判断、引导来帮助孩子实现愿望。
让我和你之间约定的旅行,不再是一场“海市蜃楼”。
想象性说谎,顾名思义就是必须有想象的成分。这是一种把想象的事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是一种具有“无中生有”的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3岁前的孩子还分不清想象与现实,往往即兴、随意地把自己听到的故事,看到的事物通过想象加工,套用到现实的人或事上去,出现没有逻辑、不真实的“谎言”。他们也可能把自己的愿望放到某件事情上,把本来不存在的事情说得跟真的一样,却又漏洞百出。他们的这种“谎言”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却很是富有幻想。
千万不能把这些小小的“谎言”当真,以为孩子不诚实,出现了道德问题。但又不能忽视,因为它们很多时候都反应出孩子的真实想法和他的所思所想,可以说是个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通道。
不要用大人的思维衡量他,没有解释就批评他说谎,也许会扼杀了孩子的想象,也许会关闭了孩子和父母交流的心灵之窗,让孩子无所适从。
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象说出一些并不存在的事情时,我们大可不必当场揭穿,冷处理就好,如果孩子当面描述,我们不妨用“是吗”之类的话表示回应,只不过最好不要使用讽刺或者怀疑的语气。
既然这种撒谎来源于想象力的发展,那我们完全因势利导,通过一些游戏促进孩子想象力的发展,编故事是一种比较简单有效的方法。
不必担心孩子会一直沉溺于这种假想的故事中,随着心智发育的成熟,总有一天他们会分得清什么是想象,什么是现实。在童年时代,如果父母引导得当,一个小小的“谎言”也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这种想象性“谎言”,发生在幼儿园里,做父母的就不能偏听偏信,一定要仔细观察思考,并及时跟老师沟通,以免与老师或其他家长发生不必要的误会。
有意识撒谎
有意识撒谎一定是为了某种特定目的。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也需要通过人际交往来实现自己的一些目的,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大增强,于是就有可能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意识地撒谎。
最典型的两种有意识撒谎是:为了逃避惩罚和为了实现自己的某种心理需求。
小步菌总是喜欢“挑事儿”,只想弱弱地问上一句:“喂,在座的爸爸妈妈们,你们小时候有没有撒过谎?”
石仪4岁,这天,爸爸妈妈去邻居家谈点儿事,石仪自己在家画画。他想起厨房里有妈妈买回来的几只新盘子,决定去翻出来看看。小小的个子有点够不着,呀,快拿到了,“啪”!天哪,盘子在硬硬的瓷砖地面上摔成了好几大片和无数的碎渣渣。爸爸妈妈一会儿就要回来了,石仪可怎么向他们解释地上的这些花花白白的大片片和碎渣渣呢?
石仪小先生的解释是:“妈妈,刚才猫咪Ann把盘子给打碎了!”
小朋友,机智如你,水土不服,就服你……
当孩子有意识地“说谎”时,一定要重视。我们最应该关心的不是谎言本身,而是谎言背后的含义,找出孩子说谎的动机;最应该做的不是批评和责罚,而是向孩子说明道理,使孩子懂得为什么不应该说谎。
有意撒谎动机之一:逃避惩罚
孩子常见的说谎动机除了想象性说谎,还有可能是想逃避某件事,比如想逃避妈妈的惩罚,逃避不想去做的事,或者,只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所以,不想让孩子说谎,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感到没有说谎的必要。
想想我们会在什么情况下说谎。谎言通常就是我们给自己找的那条“退路”。孩子走过食品店,总会说“饿了”,即使他刚刚吃过饭不久。这时候家长就应该知道那一定不是“饿了”,而是“馋了”。他知道家长会限制他吃太多零食,但又抵挡不住美食的诱惑,就编出个“名正言顺”的理由。
如果家长就此批评他撒谎,他会觉得很无辜,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撒谎是什么意思。而且孩子往往会陷入自己的“谎言”,他会越来越坚定地认为自己就是饿了,而妈妈不但“狠心”地饿着他,还要批评他。顺着这个思维,他的“谎言”只会越编越多。所以,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最好直接告诉他:“你想吃那个派了,对不对?但是你并不是很饿吧?想吃就直接说想吃。”然后再商量到底要不要吃。
少一些责备,多一些理解和理性的分析,允许孩子把他的任何想法直接表达出来,就会让孩子少一次“说谎”的机会。
孩子的有些“谎言”还是父母逼出来的。你不想让他把玩具拆了,他却偷偷拆得七零八落,你明知是他干的,却故意问:“这是谁干的?”“是不是你?”孩子不可能比大人“狡猾”,这样的问法很容易让他心存侥幸而信口胡编。如果确定孩子做了让父母不能接受的事,父母就应该明白地告诉他,而不要兜什么圈子去询问。这种坚定的态度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启发,能够鼓励他在闯祸、犯错误的时候,自己说出来,而不是被逼着认错,那样会让他为了维护自尊而说谎。
有意撒谎动机之二:为了达到愿望自我安慰
孩子在伤心时,在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时,往往会通过对与愿望有关的想象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一个男孩对妈妈说,幼儿园的小朋友吃掉一盒巧克力。他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欺骗妈妈,而是因为自己喜欢吃巧克力,却不被允许,所以,他便有了和巧克力相关的想象。
孩子没有那么复杂的想法,只是想表达他的愿望。不要用大人的思维衡量他,没有解释就批评他说谎,也许会扼杀了孩子的想象,也许会关闭了孩子和父母交流的心灵之窗,让孩子无所适从。
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尽量的满足孩子合理的愿望,不过同时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允许的。
有意撒谎动机之三:渴望被关注
每个小孩子都在寻求父母和老师的认可,两三岁的孩子已经能够了解哪些行为能够引起大人的夸赞。有时候,他们为了得到夸赞,会出现说谎的行为。比如,老师问幼儿园的小朋友,谁画好画了请举手。其中很可能就没有画完画的孩子举起了手。这一方面是因为孩子们有从众的心理现象,看周围孩子都举手,他便也举了起来。另一面,也因为他们知道,举起手来可以得到老师的夸赞。但是孩子这个行为,却经常被解读成是不诚实的表现。
有意撒谎动机之四:模仿
孩子的模仿力是非常强的。所以家人的行为会不知不觉被孩子学会。如果父母和家人就经常在孩子面前撒一些小谎,那么孩子也很容易学会。一个小男孩明明吃了一粒糖,妈妈问时,他却说:“没有,没有啊!”妈妈为此很生气。不过她却想起,前一天,丈夫明明抽了一支烟,却怕被妻子唠叨而说:“没有,没有啊!”由此可见,大人的行为太容易被孩子模仿了。
要区别对待有意识的撒谎。对于为了逃避责罚的撒谎,可能我们会困惑,既然孩子害怕受到惩罚才撒谎,那我们还敢惩罚吗?有关惩罚,小步大学有一整个专题来讨论,这里就不详述了。但总的来说,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我们“惩罚”或者“威胁要惩罚”的方法用得太多了。有不少家长,在做各种规定和要求的时候,都会加上这样的后果:“如果你……我就……”在这样的威胁和恐吓中长大的孩子,不仅容易撒谎,而且会难以形成真正的道德感。
所以,家长要记住,责罚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在哪里。如果责罚大到了让孩子甘愿撒谎,那就是“过度”了。不要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在过严的规则中无意培养出了孩子撒谎的习惯。
对于为了满足某种心理需求而出现的撒谎,处理起来更简单一些,那就找准孩子心理的需求点,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满足。以吸引大家注意力为目的的撒谎意味着孩子受到了忽略,家长多关注一下即可;为了获得尊严而进行的撒谎意味着孩子需要更多的尊重。
简单地说,对孩子说谎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保持冷静,利用这个机会告诉孩子诚实的重要性。
当然,任何时候,多奖励孩子的诚信行为都会比责罚更有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