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五千言的书,里面蕴含的道理太多了,对这本书最开始是敬畏,束之高阁,到现在的平等,认为“这本书”比自己理解力更高,我需要认真辨别哪些是值得模仿的行为,哪些不太需要模仿。谈一下自己读《老子》后的感悟吧。
老子是春秋末期人,职务约等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所以有机会阅览很多历史的一手资料,可以看到平常人所看不到的书籍。
我读的版本共八十一章,由“道经”到“德经”,从形而上(思想的传播)到形而下(行动的指引)。刚开始读,相信大家读也都是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没有人在旁边讲解的话,我不知所云,为什么不能说“道”,名又为什么不是“名”了?
其实后来发现,人类用语言表达的思想,几乎都会失真,所以应该是老子早在千年前就深深领悟了这个道理,并在开篇提醒我们,你理解的道和”我“理解的可能很不相同,你要不断的去“追寻”道,你才能在行动中,体悟到“道”是什么。
后面很多的句子被后人当作座右铭,当作书法练习的范本,当作思想的指南等等。就比如常常听到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等等”、“少则得,多则惑”、“天之道,利万物而不争;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俸有余者”和“勇则刚,其刚易折”等等。
他的思想我和有些作者和网友们都在思考,得出一个结论,这本书是一个整体,不能拆成一章一章去读,要一章读完常常想办法,把后来学习的和先前学习的给结合起来,这样子对理解《老子》这本书,和理解“道”都应该有很大的帮助。(更不能拆成一句句去理解,我的意思是仅仅拿着这一句话就奉为圭臬了)
感谢《老子》这本书,让我明白语言是会失真的,很多时候我们想得到更多,却要追求的东西越少。通过行动才能去更好的理解“道”和“德”,更能去帮助生活,让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更加平和,能得到心灵上的平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