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9040960/5ef819a6eff5ca9e.jpg)
蔡叔的《认知突围》这本书,可以说是我在2019年读书清单里举足轻重的一本了,以致于我把它读了两遍,非常值得推荐给大家。
这本书从重新认识自己,知识,金钱,时间,关系,人生6个维度,把那些大家“众所周指的”的错误观念一针见血地剖析出来,并重新进行解构和重建,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它们的本质。
读蔡叔的文章,你会时而感觉他说到你心里去了,时而觉得他的观点让你豁然开朗,时而让你惊讶和反思。在这个过程之中,你的认知水平便不知不觉地提高了。
整本书其实在每一章中都有大量的干货,这里就对我影响最深的几个观点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的受限,看不到某事能带来的巨大收益,因此就不足以产生足够的动力。广义上来讲,认知也是一种智慧。
这句话其实很好地解释了“懂了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你懂得的道理却不去践行,要么是不认可这个道理,要么是践行之后的结果并不足够吸引你,那么再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不足以产生动力。
我每天坐地铁上下班,身边的大部分都会利用这个时间玩游戏,刷剧,或是看视频,极少有用手机听书或是看书的。
他们是不思进取吗? 其实大多数人也不是,很多人缺乏努力的动力,有的人则是觉得看不到机会,不知道努力了之后会怎么样,那干脆就不努力了,可是他省下来的时间也没有用在更有用的地方。
所以当我们虽然认可一个道理却总是犯“拖延症”不去执行时,就要问问自己,自己是否真正认可这个道理,并在心中想像如果我践行了这个道理之后我将会获得什么,想象得越具体越好,甚至把自己所期待的改变后的图景具像化。
比如我想要跑步减肥,但是我坚持不了,我就可以先想到跑步减肥成功之后的感受和好处:我可以更健康,可以更自信,可以更有勇气去接近我的男神女神,可以获得大量赞美和羡慕,可以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甚至你可以把你爱豆拥有好身材的照片打印贴在醒目处,用视觉感观刺激自己去践行。而在这个过程之中,你的认知水平也可以有所提升。
二、知识是有层次的,并非所有知识都有用。
知识分为:信息知识(底层知识)、加工知识、体系知识、智慧四个层次。
我们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其实都是信息知识,是十分基础的。而加工知识是通过将外界摄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得来的,他是高于信息知识的。
知道了这一点,就不奇怪为什么学校里那个学习最好的学霸,毕业之后反而没有同班的中等生混得好,因为学霸只是把底层知识掌握到极致了而已。
而且底层知识有很多都是孤立的“次有效知识”,无法与其它知识联结。
我们要尽量学习有效知识。所以从今天起我们不要让年龄过小的孩子去背什么三字经,弟子规了,这些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次有效知识,他们现在还无法转化为加工知识;也不要让孩子再去背圆周率后一千位小数了,这些在实际之中无法与其它知识连接,除非你把它当作训练记忆力的方式。
在这里我也思考了一个问题,如果这样来看的话,其实很多知识都属于底层知识,比如一些有关地理历史政治的知识,关于科学原理,难道我们就都不应该学了么?
我觉得作者的意思是不要过分追求这类的知识,毕竟这些知识是没有边际的,学到死也学不完,所以不建议广泛涉猎。
但是至少我觉得在以下情况下,我觉得是应该是广泛学习的:
第一,对于已经确定了自己发展领域的人,要尽可能广泛地学习该学科的知识,毕竟底层知识是基础,有了基础脑子里才有素材去进行加工创造,形成加工知识。但是除本领域之外的底层知识,就要适量涉入了,因为毕竟你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
第二,是处于中小学生们,他们还没有确定一个自己喜欢的、想要发展有领域,那就需要广泛涉猎了底层知识了,文学,艺术,地理,历史,科学,生物......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会逐渐发现自己更加偏爱哪一类的知识,再去着重学习相关方面的。
三、省钱的初始动机在于贫穷,而不是美德。省钱要在不牺牲体验和其它重要代价(如时间成本)的前提下进行。
我是一个爱省钱的人,但是终其根本,真如书中所说,确实是因为自己的原生家庭就是个普通的工薪家庭,家庭年收入低,我从小也被灌输了省钱的思想。
现在虽然工作稳定,但迫于二套房贷的压力,也不得不省着过。我见过真正的有钱人,买房就和买白菜一样,几百万眼都不眨一下就付了全款,哪像我这样的背负着每个月一万多的房贷,最根本的原因不还是穷么?
但是对于省钱这件事,我和作者有相同的观点,有些事情是绝对不能省钱的。比如作者提到的牺牲体验的事,除此之外,我在这些地方不会省钱:
1.为身体健康而花的钱。
2.为提升自己而花的钱,包括读书,报对自己有用的付费课程。
3. 为一些人生体验而花的钱(当然价格要在可承受和合理范围之内)。
4.礼尚往来而花的钱。
5.对孩子教育而花的钱,但是必须是必要的花费。现在培训班太多,花钱之前要好好甄别。
6.纪念日礼物或是家人生日的礼物钱不能省。
可能我本身也是个在物质方面不太计较的人,对于吃穿用等没有过高的要求。但是以上这些花费是不能省的。
在金钱这一章,作者另一个观点特别的深得我心:每个人都不能用自己的喜好来判断别人花钱的标准,因为你没法体验别人能获得的乐趣。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要把自己的消费理念强加在别人身上,你认为没有必要的东西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是非常必要的。比如我老公不喜欢我在买书上花钱,我不喜欢他在吃饭上花钱。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四、赚取时间的其中一个维度是丰富自己的时间经历。当我们耗费同等的时间和精力在某一领域,进步却开始明显趋缓,我就是时候考虑去别的地方“赚时间”了。
作者说:正确赚取时间的其中一个维度是丰富自己的时间经历。
其本质是赚内容,单项内容的厚度和内容的类型数量决定了时间的长度。因此我们花费20%可以把一件事做到80%,但要达到100%需要将剩下的80%都花光。
如此算来,花费4个20%的精力,可以在四个领域做到80%,不管在成就上还是时间经历上都更划算。
作者的这个说法我是很认同的,照这样计算这真的是非常划算的买卖,但是很多人真的分不清这个80%的程度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程度。
对于认知水平不同的人来说,自我感觉良好的可能觉得50%就是80%,而那些比较严谨的人有可能意识不到其实已经到达了85%了。
所以这个“度”真的很难靠感觉去评估,除非找到掌握该技能的“骨灰级”玩家,将自己的水平与他的进行对比,这个对比也可能由于存在着一定的主观因素而并不准确。
所以我认为,可以不要以这个80%作为是否掌握某项技能的参照标准,不妨以时间为限。
给自己一年的时间,在某一个领域专注和深挖下去,一年之后再来看自己的成果。对于一个真正肯努力的人,不管学习哪一种技能,至少都应该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看得出进步和掌握的水平。
五、在对等社交中, 我们不仅要先付出,而且要狠狠付出,让更多的人受益,先于你受益,那么很多时候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好运降临。
我们总是害怕自己先付出了风险大,会吃亏,有的人还可以恩将仇报,这种情况确实是有可能存在的。但是作者所要强调的是,首先你先付出的对象肯定是你经过挑选的,和你有对等资源的人,多数时候其实是可以获得等价回报的。
第二是如果你经常是先付出,那么你付出的总量必然是庞大的,通过等价交换,你获得回报的总量也是庞大的。那么即使有单个的个别情况,其实也不足以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由于你经常性地付出,别人也愿意去找你帮忙,你找别人帮忙别人也就不会拒绝,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其实大多数人都想要先得到些什么,再付出些什么。比如找工作吧,你可能会要求公司既要给你高薪,还要好的福利,还要有带薪年假,等等。
当你还没有给公司带来什么价值的时候,公司又凭什么先给你这些呢?个人的价值必然和其付出和创造的价值相关联的,要求别人的同时先想想自己能给别人带来什么。
六、幸福的唯一来源就是比较,不管是跟他人比还是跟自己比,它完全是通过比较的方式由大脑营造出来的。
关于作者的这个观点,我是部分认同部分不认同的,先说认同的吧。
记得很早时候,听过一个相声,大意是这样的:什么是幸福?当我饿了看见你吃包子,你吃着我看着,你就比我幸福;当我想上厕所就剩一个坑了,你蹲着我站着,你就比我幸福。
这个小段子虽然很俗气,但是说的都是大实话。幸福感有时的确会在不知不觉中通过比较而获得。你家孩子比别人家孩子学习好,你挣的钱比别人多,你住的房子比别人大,你读的书比别人多......你会为这些而感到幸福。
人之所以会感觉不幸福,是因为人总是拿别人有的东西,和自己没有的东西比。
但是通过比较产生的幸福感有时会有“偏差”。怎么说呢,这就要说到我不同意的部分了。
当你通过比较而感到幸福时,肯定是你优于别人。那么有没有可能你为了获得这种幸福感而“兴灾乐祸”?这可就不是一种好的心态了。
但是相反地,由于习惯于比较的心理,当你看到优于你的人或事,你是不是也会不由自主地感觉到失落?但实际上,比较的范围是无边无际的呀,永远有比你好的人和比你好的事,这样比起来,你可能总是不幸的那一个。这样想来你还敢比吗?
其实幸福感的获得,并不需要和比你差的人去比较而获得。我们需要做的是关注事情本身从而获得幸福感,也就是那种小确幸的感觉。
比如为自己的一点小进步而幸福,为今天吃到了一顿大餐而幸福,为今天读到一本特别棒的书幸福,为成功坚持了某一件事而幸福,为咖啡的美好味道而感到幸福,为健身时大汗淋漓有感觉而幸福,为陪孩子共读一本书而感到幸福。
如果比较,那也要比较那些能给你带来正能量的东西,所以幸福其实是可以自主选择和由自己决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