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的小麦加”的 八坊十三巷

“中国的小麦加”的 八坊十三巷

作者: 落兽 | 来源:发表于2019-08-14 18:41 被阅读0次

            我来到素有古丝绸之路“西部旱头”和“中国花儿之乡”美誉的临夏。

            临夏,地处黄河的上游,大禹治水的源头,古丝绸之路的南道重镇。河州城,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界地带,是历史上沟通中原与青藏以及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历史上,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甘川古道在这里交错伸展,构成发达的交通商贸网络。而如今的临夏,居住着包括回、汉、东乡等十八个民族,各种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

            临夏,这是位于甘南地区的一个门户之地,因丝绸之路而闻名于世,在盛唐时期成为了西方商人学者前来中土交流的一个站点,繁华异常。

          每座年代久远的城市,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化脉络。那是世代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用双手和智慧创造的文明,更是这座城市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坚实足印。

          踏着夕阳,走进临夏市古老的八坊十三巷。这片由清真寺、教坊和商业活动街区组成的地方,能清晰地触摸到历史的沧桑。

            踏着青砖的小道走进八坊十三巷。进巷口不到十米处,右手边有几间房子,微微前倾的房檐上垂着两只朱红色的灯笼,黄色油漆的木门镶在青黛色的砖瓦墙上,明晃晃的玻璃嵌在精雕细刻的窗户里,不奢华不简陋,是一种让人看着舒服的美。如果说大公馆、东公馆和蝴蝶楼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那遗存于八坊十三巷中的特色建筑和民居便是八坊群众信仰和劳动智慧的结晶。

          八巷十三坊,它位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临夏市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南道重镇,曾称为枹罕、河州,素有“茶马互市”、西部“旱码头”和“河湟雄镇”之称,有“中国小麦加”、“花儿乡”、“彩陶之乡”和“牡丹之乡”之称。

            古时候,临夏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曾经一地非常繁荣。 根据当地的人介绍,临夏早在唐朝就有沙特阿拉伯(古称大食)、波斯等国商人和宗教人士来河州一带来往经商、传教和定居。

            这些外来商人、宗教人士到了中国的西域之后,毕竟是远在异乡,总会互相扶持帮助一下。那么久而久之就在今天的八坊一带修筑了八座清真寺用作自己在东方的落脚点。慢慢的来中国的人越来越多,围绕清真寺开始修建民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的八坊十三巷。八座以清真寺为中心点的坊间和十三条各有特色的巷子。

          所以才有逐步修建了伊斯兰教的八座清真寺及其教坊,形成了一个“围寺而居、围坊而商”穆斯林聚居区。在今天,被称为“中国的小麦加”的临夏。

          行走在八坊,映入眼帘最多的是建筑精美、高大、风格独特的清真寺。

          尤其是紧挨着八坊十三巷的清真铁家寺,从低到顶几乎全是白色,显眼又耀眼。而且明显就能发现现存穆斯林居住的院落、清真寺等建筑不但是气势宏伟,连裙楼、阁楼、砖雕、木刻等特色工艺都哦顾啊铁家寺,白净的建筑外观让人心生敬畏,此时无关穆斯林,就以建筑而言,它成为游客眼中不可多得一道风景。

            除了铁家寺,清真老华寺的绿顶可谓是惊艳。坐落新西路和华寺街路口,始建于1368年,距今已有600多年,该寺院在历经多次毁坏之后,最终采用阿拉伯建筑风格,建造精巧,装饰华丽 。

            临夏牡丹渗入临夏人的骨髓。

          唐玄宗到了中年之后,沉湎于奢华与享乐之中,自从得到儿媳妇杨玉环,宠爱有加,封为贵妃,因其艳色无双,与牡丹相得益彰,大诗人李白也留下了赞誉杨贵妃与牡丹的佳篇《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诗淋漓尽致地把杨玉环的美艳与牡丹相提并论。于是,杨贵妃更是痴迷牡丹,宫廷广植各地进贡而来的牡丹,但这并不能令杨贵妃满足,每闻那里有新奇牡丹,唐玄宗便携她到那里欣赏牡丹。谁不希望天子能到自己的家乡一游?同时,自己家乡的牡丹若能得天下第一美人的眷顾,那便可成为千年不衰的佳话。

    于是全国处处效仿,掀起了种牡丹热潮,临夏也不例外,况且长安与临夏正好相距不远,并且临夏牡丹有着独有的美艳与风韵,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临夏有一株牡丹“一枝两头,朝则深红,午则深碧,暮则深黄,夜则粉白,昼夜之间,香艳各异”,是花中仙种。杨贵妃闻知临夏竟然有如此神奇的牡丹,便对唐玄宗说起临夏牡丹。

            唐玄宗为博得杨贵妃高兴,就安排了一次去临夏赏牡丹。这是春暮时节,唐玄宗与杨贵妃带着大队人马驾临临夏,地方官员早早迎候在路旁,并且专门开辟了一条欣赏牡丹的“御道”。唐玄宗与杨贵妃遥遥就望见一丛丛牡丹,争奇斗艳,那自然的风韵十足有异于皇宫中的牡丹。走近,但见牡丹或倚或倾、或仰或俯、似歌似舞、似语似笑,繁丽而又娴静。

    喜得杨贵妃忘情于牡丹丛中,也令唐玄宗龙颜大悦。这杨贵妃是一个肥美人,当她徒步来到一丛紫红牡丹前,已经是香汗淋漓,那汗珠夹着脂粉滴落在牡丹叶片与枝梗上,刹那给这牡丹花添了三分神采。据说,那丛牡丹沾染了杨贵妃的脂粉,转年,产生变异,成了临夏远近闻名的一个品种——紫斑牡丹。

            当然,无论杨贵妃是否来过临夏我们无从考证,也不清楚那紫斑牡丹是否是杨贵妃胭脂所化,但重要的是这位“花中之王”却在临夏永久地居住了下来!

          牡丹经历千年的栽培,在河州大地其文化已渗进了临夏人的骨髓,比如:砖雕、木雕、葫芦雕、枕套、鞋垫、头饰、手工地毯等,处处都能见到牡丹的魅力。

          以牡丹暗喻亲爱之人的歌词在河州也是很多的。一曲曲宛转悠扬的“花儿”,淋漓尽致地展现着河州人对牡丹的挚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临夏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地,人们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习惯,却同样的喜欢牡丹,而牡丹这位美人也没有辜负临夏人的热情,赢得了“牡丹处处有,决胜是河州”的美誉。

          这里的夜晚也非常美,灯光下的街坊,像是增加了一起神秘而遥远的气息,让人醉心其中。

          华灯初上,廊灯霓光,灯影阑珊,饭馆茶铺依然满堂,尝小吃,品碗茶,谈笑风生,享受安逸的生活。到大旮巷盖碗茶广场,看到喷泉翻涌,水花四溅,周围环绕雕栏的长廊,许多游人在此徜徉,驻步观赏,凭栏絮语,流连忘返,仿佛回到了古老的时光,久远的年代。

          “别怨我家巷子深,只缘生在此城中”。八坊的巷道确然又细又窄,又长又深,弯曲交叉。有的竖巷和横巷只一米多,有时不得不迂回而行,不熟悉的人,像步入迷宫,进入时明白,出来就迷糊,找不到出口。

            八坊十三巷汇聚了名扬天下的临夏美食,游客可尽情品味。主要特色美食有:河州包子、东乡手抓、筒子肉、发子面肠、酿皮子、凉粉、甜麦子、白斩鸡、油香、馓子、果果、锅盔、老炒面、炮仗面、牛肉面、搅团、散饭、东乡土豆片、糖瓜、三炮台。特别推荐一家“老马酱牛肉”,看到这样一副对联:周八士知味停车,汉三杰闻香下马。“周八士”说的是西周初期的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汉三杰”指的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三位功臣——张良、萧何和韩信

          想要了解八坊十三巷的前世今生,人文风情,民俗传统文化,一定要进“八坊民俗馆”,古称“大公馆”。大公馆位于大旮巷80号,原为马占鳌之孙、马安良之子马廷勷,人称“三少军”的私邸。至1928年,大公馆形成了占地十分宽阔的三进或四进式四合院。内中,正院四座,院中套院,院院相通,亭台楼阁,曲径回廊。建筑仿造北京四合院形制,融入回族砖雕、汉族木雕、藏族等众多地方特色建筑文化,代表了临夏地区建筑的极致。

        甘肃新地标临夏八坊十三巷,带您走进"铜"话世界,品味临夏八坊十三巷,这里商铺林立,各类特色馆,尝不尽的地方美食,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似乎大部分人只满足了味蕾的享受和文化的体验。却忽略了这条巷子里最有内涵的艺术品_铸铜雕塑。

            那么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记忆,一起进“铜”话世界,重温那段久远的年代,茶马古道,河州,丝绸之路南道之要冲,茶马贸易所在地之一,商贸繁盛,马帮应运而生,并成为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

            “驼铃阵阵、风雨同行。马车,辘辘的马车声不绝于耳,它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出门逛街、游园、走亲访友,坐马车成为了那个年代的时尚。

              回娘家,临夏花儿《尕妹妹回娘家》中这样唱道“回娘家呀,新媳妇尕嘴一抿(者)笑哈,尕阿哥摘(给)子马莲花,你两鬓间插啊,尕脸蛋好像是桃花......”

            盖碗茶水景,流动的水和盖碗茶相得益彰,河州人对茶的眷恋,怎一个痴字了得!顿时让人想品一品这香甜可口、滋味独具的八宝盖碗茶!

            用光影捕捉那唯美而灵动的瞬间,用镜头定格那转瞬即逝美景,“咔嚓、咔嚓......”八坊十三巷处处皆风景!

          凿壁借光,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专注的眼神,缜密的思维,终成大器。

            袖筒里的买卖,在临夏的集市贸易中,商贩交易中的谈价格一般会捏手方式进行,俗话也叫“袖筒里的买卖”。买卖双方一手相握,上遮小皮子或衣襟,以捏手方式出价,只能听到双方口中“这数、这数”的声音,却听不到讨价还价的具体价格。

    童年的课堂,记忆中的课堂、童年时嬉戏的游戏,拱铁环、跳方格;只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课堂内外“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铜的古朴浑厚,与独特而华丽的光泽,这种坚硬与柔软的融合,有流水般灵动的幻觉,当人们触摸雕像时,幻觉就立刻消失了。八坊十三巷里还有很多铸铜雕塑,期待着你与它们来一次亲密接触!

          八坊十三巷,它如同临夏人们所喜爱的花儿,正在成为古老临夏一张崭新名片。

            我来到素有古丝绸之路“西部旱头”和“中国花儿之乡”美誉的临夏。

            临夏,地处黄河的上游,大禹治水的源头,古丝绸之路的南道重镇。河州城,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界地带,是历史上沟通中原与青藏以及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历史上,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甘川古道在这里交错伸展,构成发达的交通商贸网络。而如今的临夏,居住着包括回、汉、东乡等十八个民族,各种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

            临夏,这是位于甘南地区的一个门户之地,因丝绸之路而闻名于世,在盛唐时期成为了西方商人学者前来中土交流的一个站点,繁华异常。

          每座年代久远的城市,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化脉络。那是世代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用双手和智慧创造的文明,更是这座城市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坚实足印。

          踏着夕阳,走进临夏市古老的八坊十三巷。这片由清真寺、教坊和商业活动街区组成的地方,能清晰地触摸到历史的沧桑。

            踏着青砖的小道走进八坊十三巷。进巷口不到十米处,右手边有几间房子,微微前倾的房檐上垂着两只朱红色的灯笼,黄色油漆的木门镶在青黛色的砖瓦墙上,明晃晃的玻璃嵌在精雕细刻的窗户里,不奢华不简陋,是一种让人看着舒服的美。如果说大公馆、东公馆和蝴蝶楼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那遗存于八坊十三巷中的特色建筑和民居便是八坊群众信仰和劳动智慧的结晶。

          八巷十三坊,它位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临夏市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南道重镇,曾称为枹罕、河州,素有“茶马互市”、西部“旱码头”和“河湟雄镇”之称,有“中国小麦加”、“花儿乡”、“彩陶之乡”和“牡丹之乡”之称。

            古时候,临夏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曾经一地非常繁荣。 根据当地的人介绍,临夏早在唐朝就有沙特阿拉伯(古称大食)、波斯等国商人和宗教人士来河州一带来往经商、传教和定居。

            这些外来商人、宗教人士到了中国的西域之后,毕竟是远在异乡,总会互相扶持帮助一下。那么久而久之就在今天的八坊一带修筑了八座清真寺用作自己在东方的落脚点。慢慢的来中国的人越来越多,围绕清真寺开始修建民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的八坊十三巷。八座以清真寺为中心点的坊间和十三条各有特色的巷子。

          所以才有逐步修建了伊斯兰教的八座清真寺及其教坊,形成了一个“围寺而居、围坊而商”穆斯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的小麦加”的 八坊十三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hvn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