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坊十三巷是近一两年内临夏市精心打造的精品旅游名片。利用闲暇之余前前后后去过两三次,但每次去都是意犹未尽,留有一丝遗憾。我终究是以一个外乡人身份进进出出,并没有完全通游八坊十三巷。可即使是这样,每一次的游程还是会在某个瞬间颇有意味。比如八坊十三巷里的铜人(塑)我就如痴如醉,驻足于他们前久久都不愿离去,我像是小时候好久没有碰到买糖果的货郎一样,连连滚带爬看的每一处方向都是眼馋。这不距上次去刚好一周,这次又特么的想重新游览一番。
其实这次我是带着任务去的,走之前我给朋友说要去八坊十三巷采风,专门去看一看十三巷里的十三铜人,朋友会意表示有趣,说应该去看看。八坊十三巷铜塑众多,单单不止十三个,为何我要偏偏说成十三铜人呢?说到底还是我的文艺疯在作祟,为了和十三巷相互对称呼应,我私自断章取义说成了十三铜人。十三铜人当然是不止了,更准确的来说应该是八坊十三巷民俗铜塑群才对。
9月24日,秋分第二天,阴。天气虽然不是很给力,但是相比于多事之秋和多情之秋而言,不下雨那就谢天谢地了。午后的临夏,天色稍微散开,来来往往的人络绎不绝。吃过一碗牛肉面后,十三铜人(塑)的寻访之旅正式开始了。
径直走过枫林路来到了中心广场,广场属于盘旋路段,来来往往车流和人流众多,几经右拐左转便来到了临夏南关清真寺旁。我的旅途将从这里开始,沿着红水河畔自东向西,逆流而上。
首先映入眼帘是悬挂在红水河岸边的一幅巨型临夏市全景图,在这里驻足你不仅可以近距离的看到临夏市的每一栋楼房,而且还能很清晰的看到临夏市的每一条街区。巨型图下是红水河,清澈见底的河水流缓缓流淌,不断发出银铃般清脆的响声,似乎是在诠释着在河之“州”的享誉。
访八坊十三巷十三铜塑略记访八坊十三巷十三铜塑略记
移步向前,河道两旁是曲曲折折的汉白玉栏杆,栏杆的雕饰极简,几乎没有什么图案。扶手的下面有两个扇面的开孔,从外向里看却是另一个世界的存在,开孔时而扇面莲花,时而扇面喷泉。走在栏杆旁的小径上,左手边依次栽培着各种花色的月季,虽已接近中秋,但花朵却依然娇艳,含苞待放。向前极目望去依次有黄色、红色、粉色的花骨朵迎风斗艳。
继续向前跟进百十余步就会来到一个稍微空阔的广场。从这里开始你如果没有提前制定好清晰的路线计划,你便会彻底误入十三巷的迷宫中。从这里开始,分出了两条主要干道,一路沿红水河继续向西前进,另一路是朝东南方向走进细巷。
访八坊十三巷十三铜塑略记此时第一批铜人(塑)便呈现在了眼前。从广场整体布局来看,此处被设定成一个校园文化的建筑格局,有凉亭,还有桥。凉亭的前面,左右两边各是三个学生模样的小铜人(塑)。右边的同学在跳方(农村孩子们玩的田径游戏),两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在前,男同学紧跟在后,他们依次做出了一腿站立。一脚向后抬起的跳跃动作。通过表情可以清楚的看到,最前边的女同学可能是跳方高手,满脸露出恬静的笑容,后边两个看起来很专心的样子,一心要把前边的女孩超过。掏出手机咔嚓!咔嚓!两张照片已收入囊中。接下来该看看左边的小朋友,看一看他们此刻在做什么呢?
访八坊十三巷十三铜塑略记左边的三个小朋友中有两个是男孩,一个女孩。此刻推测应该是上学或放学的途中,他们中有两人背着书包,其中跑在前边两个男孩都滚着铁环,女孩默默的跟在后边。也许是最前边的男孩没有背书包的原因,步子明显比其他两个孩子跨的都大。中间男孩弓着腰背着书包,一手滚着铁环,一手放在书包带上,可能是滚铁环玩累了,书包有点背不动了。可即使这样,小男孩依然倔强,边走路边滾铁环。我猜最后的一个小姑娘可能是后一个男孩的妹妹,只见她不急不慢的跟在后边,专心的看着他们滚着铁环。
孩子们的前边是一张铜塑的课桌,可能是由于空间狭小的原因,仅仅摆放了一张。课桌的正前方刚好是一面屋子的墙,墙上有黑板,用白色的粉笔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大字。讲台上象征性的摆放着老式的讲桌,既是雕塑,也可以当做临时的集会或着课堂。
访八坊十三巷十三铜塑略记一回头,细巷入口处的“猴子捞月”雕塑引起了我的注意。带着兴趣径直来到跟前,只见这雕塑很有特点,采用浮雕和圆雕的结合方式构造而成。奇怪?井里的月亮怎么没有了呢?最下边的猴子顿时有点丈二的和尚摸不到头。“快看,快看啊,月亮已经跑到天上去了”,最上边的猴子手指着天边,嘴张的大大地喊道。咔嚓!咔嚓!雕塑定格在这一瞬间,拍照亦定格在这一瞬间。仿佛一下子我被带回到了那个童年有趣的课堂:老师聚精会神的讲读课本,学生们则伸直了耳朵认真的聆听,突然异口同声的一阵哄笑打破了课堂的宁静。
访八坊十三巷十三铜塑略记沿红水河岸继续前,民居楼高低不一,参差不齐。穿行在高楼林立的水泥森林里,林林总总的传统八坊民居看起来反而更加亲切,古朴,自然。此时第三个铜人赫然出现在眼前,只见一位大爷身穿长褂,迈着八字。定睛一看原来是位训鹰老人,右臂上套着严实的手套,一只老鹰作出雄鹰展翅状站在其小臂上。我猜他可能是来自不远的草原牧民,长褂是为了更好的遮风挡雨,训练老鹰则是为了捕抓野兔等小动物换取生活用品。看着老人的姿态,我也准备尝试模仿一番,右手握拳高高抬起,左手稍低伸掌向下。也许此刻他正在展示他的老鹰,为了避免老鹰啄伤前来观看的人们,他左手下意识的作出向后退的动作。亦或许是老鹰第一次进城,见人多面生,自然而然有点惊恐,作出了拍打翅膀自我保护的动作,老人这才出作出手势——不用怕。
访八坊十三巷十三铜塑略记红水河两岸居民较多,闲暇时间拉家常的也多。这个可以从一路摆放的石凳和石桌可以看出,有石灰石的八仙桌,有树根造型的水泥桌,还有棋盘形的方桌等。在离这些石桌的不远处出现了第四个雕塑:两位老汉头戴号帽,留有山羊胡儿,面对面的拉着家常。他们都深情自然,兴致勃勃。一老汉可能是腰疼的缘故,斜靠在座椅上滔滔不绝的说个不停,而另一个老汉则戴着花镜坐着低凳,悠哉悠哉的翘着二郎腿,向后半仰的听着。两老汉都是上了年纪的人,看起来都很健谈,他们谈笑风生,一会儿讨论古今,一会儿议论中外……
访八坊十三巷十三铜塑略记 访八坊十三巷十三铜塑略记老人的闲暇时光年轻人都不愿掺和,不远处的下棋青年引起了我的兴趣。此刻他在一个人研究棋局,或许是下输了,抑或是没有人对战,便自己与自己挑战起来。“来!开!来!棋逢对手,咋俩杀一盘”,我一边招手,一边急忙坐下等待对方出手。不对,不对,我得摆一个造型,证明我在下棋,我在思考。就罗丹的“思想者”了,来注意一下,准备对焦,一二三,开始。咔嚓!咔嚓!照片拍好了,一半是我,一半雕塑,一份城府,一份宁静。此刻古今的对弈,跨时空的对决不知不觉悄悄的上演了。
访八坊十三巷十三铜塑略记访八坊十三巷十三铜塑略记
一个人的旅程任何时候都是自导自演,我也不例外,总觉得在这个骨感的现实世界,需要点嬉皮精神和文艺疯。看着“河州武术”的雕塑造型,我手有点痒了。“一个人练拳有什么意思,来吧,咋俩对练,出拳吧”。只见他使出了八卦棍,我则飞速的使出降魔拳。“好了,点到为止,你已经输了,我的拳头再有一公分你就该挂了”。“呵呵,表演结束,抓拍成功了没”,我收起拳法,迫不及待的问一旁抓拍的伙伴,伙伴一脸坏笑:“这个逼装的,我给一百分”。“哈哈,就这点出息了,千万别啊”。其实我的手并没有紧挨雕塑,毕竟是要做一个文明游客的,为了不给其他游客留下以身效仿的依据,我赶紧收手,一走了之。毕竟是铜塑,一是摸了容易生锈,二是一旦我的动作蔓延流行开来,会造成很多不文明的行为发生。所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逃之夭夭是上策。
走到了这里,红水河在八坊十三巷内算是流到了终点。机会难得此时并没走出终点,而是通过不知名的小巷,直接进入了大南巷。大南巷此时仍在施工阶段,部分景点还完全没有开发,但是通过施工留下的线索可以看出浮雕占有很大的比例,尤其是临夏砖雕,突出彰显了河州特色。
访八坊十三巷十三铜塑略记行走在大南巷,因为施工的原因不得不加快脚步,途中碰到了一个单体铜塑——穆斯林妇女像。她头戴纱巾,身穿褂子和长裙,俨然一副临夏穆斯林妇女的标准打扮。她右手拿着手机,挎着包,看样子应该是逛街。我的焦点落在了手机上,猜测她是不是拿的苹果手机,仔细一看大有可能。从手拿手机的方向来看,手机屏幕可能朝外,那个小圆圈有可能是标准的苹果手机home键,但是无独有偶也有可能是安卓手机的摄像镜头。但是不管怎么说,雕塑反应的主题是新时代的时尚穆斯林女郎。点睛之笔是手机,代表时尚,身穿长裙,头戴纱表示传统的继承,真真切切体现了当今社会下临夏穆斯林妇女的操守和践行。
访八坊十三巷十三铜塑略记沿大南巷继续行走,拐过一个弯就进入了拥政巷。拥政巷是开发最早也是最热闹的巷子,因为是必经过八坊十三巷广场的路段,所以来来往往的游客固然比其他巷子多。顺着拥政巷走,“马”的雕塑元素多了起来,第一个铜塑就是马拉轿子。我首先选择角度,然后准备对焦拍照,可在按下快门的一瞬间里,一个男孩骑车闯入了镜头。时光机器真是个好东西,不经意的一瞬间记载下来了出其不意的镜头。时隔不足百年,人类社会从之前的马拉车时代飞快的进入了惊人的机械时代,好像就是这么短短的一刹那。或许再过百年后,历史的遗迹又会是另一个光景,我们会不来也会被雕刻成铜塑的模型,站立成永远而被后人鉴赏或哀叹呢?
姑且继续走吧,未来历史的事谁又知道呢?拥政巷客流大,各种店铺也多,都是最近一两年来陆续开的,这个像极了临夏市如今的发展态势,也都是最近几年来大量招商引资,加速本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同时这也像极了伟大祖国——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又快又好的发展步伐。“一带一路”的推进,不仅加速了不同的国与国之间的互惠互利,也加速了地区与地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互惠互赢。临夏这个城市正在以“大河之州”新的姿态,飞速发展,全面发展,共同发展。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那些为推动历史车轮贡献的人们,人们亦不会忘记。“马帮”群雕就是一个很好的历史写证。在拥政巷的出口,连廊的位置三人三马的群雕把临夏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走向繁荣的寓意表现的淋漓尽致。新一代的领头人领马向前,马匹腰圆膘肥,驮着货物陆续跟进,后边是年长而富有经验的老领头人,一边跟进,一边给后生们传授“取经”的经验。
访八坊十三巷十三铜塑略记访八坊十三巷十三铜塑略记
拥政巷出来后就彻底进入了现代都市文明的柏油马路——新西路。在送走了伙伴远离后,我一个人又原路返回,准备去八坊十三巷广场,然后再转至大旮巷走走。返回的路上我刻意放慢了脚步,注意力转移到了墙面的浮雕和民居建筑的构造上。唐、宋、元、明、清,琴、棋、书、画、诗,每一个浮雕都有独立的单元体系,然后各个单元相辅相成。建筑方面,建筑构造融合了砖雕、木雕、彩绘等多民族工艺,共同构筑了美丽新临夏,魅力新临夏。
访八坊十三巷十三铜塑略记八坊十三巷广场是整个八坊十三巷的中心枢纽,围绕着八座清真寺形成了八个教坊、十三条街巷,他们共同构筑了八坊十三巷恢宏的气势规模。广场呈方形,有直角形的走廊,供游客歇脚。中心处有流水造型“盖碗茶”雕塑,寓意富水长流,喜迎八方宾朋。周围各个店铺依次开着,咖啡厅、餐馆、工艺品馆等一应俱全。
沿着八坊十三巷广场向南走就进入了大旮巷。大旮巷又称大旮旯,是整个八坊十三巷中最繁华的巷子。不仅有八坊十三巷广场,还有八坊民居特色院、八坊民俗馆、八坊手工艺馆、八坊人物故事馆、八坊十三巷全景砖雕等。步入其中,你犹如真的进入了西北特色的清明上河图中。由于大旮巷是每次来都必须去的巷子,所以各个馆都没有再进去逛逛,而是象征性的一直走到大旮巷的出口,然后又原路返回,准备从专员巷出去转弯拐进石桥巷完成十三巷的旅程。
大旮巷的铜塑除了“盖碗茶”铜塑外,还有80号民居特色院门前的马拉轿子铜塑,以及民居内的各个单体铜塑,由于马拉轿子之前出现过,民居内的单体铜塑早于巷子中的铜塑,所以这里便不再一一介绍了。
访八坊十三巷十三铜塑略记返回八坊十三巷广场,向东走就进入了专员巷,专员巷与细巷相似,巷子窄小且拐弯较多。在第一个拐弯处就看到了一个单体铜塑,来不及多观察了,直接上相。咔嚓!咔嚓!摄影师的铜塑被我这个小小摄影师拍摄下来。可是人生真是讽刺,拍的这张照片最为失败,由于手机相机聚焦时间较长,我翻篇的速度比翻脸还快。所以直接导致拍的两张照片都没有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一张有头没身,一张有身没头。可是这都是后来坐到车上才发现的,不然肯定重新返回拍摄不可。
只见摄影师手拿单反相机,弓着腰对准了八坊十三巷广场的方向,我顺着摄影师的方向也不约而同的也举起了手机。可是下一秒的时间里,我身体受到了一万点的攻击伤害,突然画面里闪现出一对情侣,更要命的是我居然按了快门。辣眼睛啊,我保证后悔了,赶紧逃吧,不然人家告我偷拍那就摊上大事了。
访八坊十三巷十三铜塑略记收起手机马不停蹄的就往出赶。由于没有特色的铜塑,便没有花长时间停留。感觉几步就走出了专员巷,此刻到了王寺巷,由于没有方向感,半天了才回过神来。王寺巷以清真老王寺最为出名,高高的清真老王寺八角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远远的就能看到高大的塔身。沿王寺巷向北走,不到二百米的距离有一个“堂倌与客人”的铜塑。堂倌手提茶壶正小心翼翼的准备倒茶,已经坐下的老大爷翘着二郎腿,悠闲的刮着盖碗茶。桌子上还放着“三泡台”的茶盘和两个茶碗儿,可能是老大爷宴请客人的缘故,提前早到了,因此正在喝茶等待中。堂倌小心谨慎,老大爷悠闲自然,一方明清时期河州闹市的安静,就在刮盖碗茶的时间内反复出现。
访八坊十三巷十三铜塑略记继续北走,途中右拐向东走就到了石桥巷。石桥巷和专员巷距离等同,不到一会就到了出口位置,出口处是临夏伊斯兰教协会处。门前停着好几辆车,在车与车的中间夹杂着一个铜塑。快速走过去,车与车之间的距离很小,不知道人以为我有行窃嫌疑。废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挤到铜塑之前,最后一个铜塑“民族大团结”彻底呈现在了眼前。这应该是一个市场,头戴草帽、身穿袍子的藏族老汉与头戴号帽的回族老汉做起了买卖。可能是由于语言或价格不通,一旁的汉族青年便做起了中间人。回族老汉与汉族青年展开了谈价,要价在袖筒里进行,通过手与手说价还价而达成契约。一旁的藏族老汉神情自然,在一旁静静的看着。买卖,有买就有卖,世人熙攘,皆为利来,皆为利往,市场的运转离不开中间人的相互协调,也离不开买卖人互相间的信守承诺。市场需要诚信,买卖需要诚信,人与人之间更需要诚信,正是因为诚信才交互了人与人的人脉。正是因为市场,才开拓了地域与地域之间的联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联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
访八坊十三巷十三铜塑略记至此我的八坊十三巷旅程到此结束,因为走过所以不曾忘过。当然有些巷子我还没有逛过,但是迟早是要实现的事,那怕什么呢?
访八坊十三巷十三铜塑略记走过,路过,看过,思考过,不一样的风景总有不一样的心事。这次八坊十三巷旅程我带初心而来,装着心情而游,最后踏着感恩,满载收获而回。最后的最后我拍一拍裤腿儿和衣袖,打算不带走一丁点儿泥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