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鸿渐回国时一个最大的矛盾就是他对苏文纨苏小姐与鲍小姐两人的感情。
苏文纨是一个正经读了博、有才华又有气质的美丽女子,但她又给自己的定位是"艳如桃李、冷若冰霜",摆出一副不好接近的模样。方鸿渐对于苏小姐一定是有爱慕之意的。这么一位冰霜美人,在欧洲玩乐惯了的方鸿渐光看到她的美貌也定会生出爱慕。但是,方鸿渐拿着自己买来的文凭,在苏小姐这位真博士面前,无论如何掩饰、想忘却、也总会在心底滋生出一种怕被揭穿的恐惧与自己比不上人家的自卑。所以苏小姐对于方鸿渐来说就是一件奢侈品,心里想拥有它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但现实又给了他一个巨大的推力,将他推开。
鲍小姐被船上的学生们称作"局部的真理",在中国当时封建礼教培养下成长的方鸿渐,对这自己在国内从未见过"真理"也必然兴致勃勃。而鲍小姐又懂得世故,会为自己"争取机会"。在欧洲留学时早就对"自由恋爱"十分向往却被父亲吓止住的方鸿渐在看到这样一位丰腴美人对自己抛出橄榄枝时,心中的欲望象山火一样扑面而来,烧得猛烈,自然会与她交好。但方鸿渐一是知道她有未婚夫,认为自己不需要对鲍小姐付出真心,二是他只是因为别人的身材而注意到她,没有真情于其他中,在自尊心的驱使下,不屑于把自己的"爱"给鲍小姐,所以鲍小姐对于方鸿渐来说,就像是手中冷掉的馒头,看似拥有了它,就可以食用填饱肚子,但又因冷了所以不甘只吃这无味之物。
这两位小姐就在回国途中,不停撩拨方鸿渐的心,让他像个被推了一把的不倒翁似的左摇右摆,一会儿喜欢这个,一会儿看上那个;手里拿着一个,眼里看着另一个。他的贪婪与懦弱带给了他这第二个矛盾与挣扎,他还有另外一个矛盾与挣扎。
方鸿渐回国前有的第一个矛盾与挣扎,就是他如何面对自己的不学无术与父亲、岳父的期盼。他在欧洲留学四年,吃穿消费都仰仗父亲、岳父,但他的懒惰使他不愿认真学习,而他越发懒散的生活习惯让他有了不去面对现实的想法,这两者"互帮互助",互相依赖着对方生长,最后深深扎根在方鸿渐身上。但从他想自由恋爱都要先"守规矩"的写信给父亲希望能解除婚约的做法,我们又可以推测出他有着封建礼教中对父亲的敬畏之"孝",他的确是传统意义上的遵父言的"孝子",他自幼接受的教育根深蒂固地种在了方鸿渐的一举一动,一切思想里,所以他在不学无术时内心必定经受着对自己令父亲失望的煎熬。所以他并没有在未拿到文凭时要"破罐子破摔",而是以以前捐官类比自己买文凭,好让自己不让父亲失望。方鸿渐在懒惰和令父亲失望的恐惧中来回挣扎,最后落得这副骗子模样。
这两个矛盾与挣扎体现了方鸿渐自私、懒惰、贪婪的"恶面",又体现了他对美的向往、对"孝"的最后一丝坚持的"善面"。人是立体的,这两个矛盾挣扎描绘出人的多面性,相信这是钱钟书先生写作的目的之一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