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跟着张文质写作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作者: 大雁南飞 | 来源:发表于2018-12-30 18:47 被阅读33次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013年9月1日,我离开农村小学,有幸来到金溪锦绣小学任教。开学后不久,学校开展了健脑和健体两项工程。在这两项工程的影响下,我渐渐的爱上了读书。几年来,读了不少的书,能感觉到,读书对自己的成长多多少少有促进的作用。下面来谈谈我读书与写作的有关感悟:

    1.读书的理由

    (1)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其中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并且已经被别人进行了总结,发表在各类著作、报刊或新媒体中。如果我们是一位读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到路径或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的更高,行的更远。这样坚持阅读的我们就会是其中的收益者。(去年我到抚州参赛的公开课——《抽屉原理》。其中在导入阶段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个片段,就是在看了顾亚龙的《以文化人》这本书后采用的。到现在,本人对这个环节还是十分的喜爱。今年5月份,我录了一节课——《折线统计图》,重在培养孩子的数据分析观念,到现在为止,个人还是很欣赏自己的这节课的。可以这样说,这节课是我近两年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思考的集中体现,也是看书积累的结果。)

    (2)教师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就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是积淀的过程;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是创生的过程。教师的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的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

    2.读书的时间从何而来

      实话实说,教师真的很忙,要忙着写教案,忙着上课,忙着改作业,忙着给后进生辅导;如果这位老师是学校的行政领导,或者是班主任,则更忙了,要忙着应付各项检查……这些,一个都不能少,一刻也不得停。从这方面来说,时间确实不够。 励志的文章中一定会说道:“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还是有的。”对这一点,我很赞同。但是,我更喜欢这个观点——恋爱中的人无论多忙一定会有时间来和恋人拥抱。我相信看到这篇文稿的你一定也会认同这个观点。

    因此,一个人,只要确实是特别想做某件事情,就一定能找到时间去实现它。在这里,我说:“想读书的人永远有时间”。当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就不愁没有阅读的时间。阅读,就会像呼吸一样的自然。

    3. 读书,是不是很快乐?

      “读书,是不是让你觉得很快乐呀?”常常有朋友问我这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引用俞特的话来回答,原文摘要如下:

                  读书的体验不可替代

        不要告诉孩子读书有多愉悦,也不要告诉孩子读书有多痛苦,诸如读书自有黄金屋,诸如头悬梁锥刺股,那都是个人的感受与行为,不是读书本身。读书只是成长的方式,而非成长的全部。所有的成长都是痛苦与愉悦并存。至少痛在何处悦在何时,只有读书的人自己知道。若我们说读书是愉悦的,痛苦时的孩子会说我们骗他,或因此怀疑自己不是读书的料而远离读书。若我们说读书是痛苦的,愉悦时的孩子会迷惑于成人的告诫,或因畏惧读书的痛苦而逃离读书。我们要做的只是把读书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然后自然而然地陪孩子读书,去倾听他关于读书或愉悦或痛苦的感受。须知,体验是不可替代的。子非鱼,焉知鱼?读书如此,其它亦复如是。

    从以上文字中可以看出,读书有的时候是愉悦的,但有的时候却是痛苦的。这里不免回想起我的读书经历——在我最初爱上读书的时候,看书对于我来说是特别的愉悦。往往是在看了一些资料以后,迫不及待的在自己任教的班上施展开来,模仿大师们的教学风采,也能发现,班上部分孩子有时也会有着和那些大师们上课的学生一样,有着精彩的表现。这个时刻的我愉悦感爆棚,进而,也更喜欢读书了。事情就是如此的微妙,在我享受到读书愉悦的同时,读书时心中的一些疑惑渐渐多了起来,不知不觉中,到了“迷茫”的阶段;再后来,随着读书的深入,一段时间内,竟然觉得读书很痛苦,特别的痛苦。现在想来,其实可以这样说,觉得读书苦,是读书读到某个阶段必然要发生的状态,这是读书的一个过程。为什么会觉得苦呢?是因为读书后的想法和以前大大的不同了,有想改变的思考,但可能缺失或者部分缺失一些让改变发生的能力。因此苦的根源在于读的书还是不够多,积累的还不够多。咋办呢?我的观点是继续看书,行动,反思,调节,再看书,再行动,再反思,再调节,……如此循环。祝愿自己就这样在不断的喜悦与痛苦的变化中继续读下去,也许读着读着,到了某一阶段就又觉得不苦了。

    4.读书的收获

    收获1:读书,可以促进成长

    个人要成长,读书,是最最重要的一环。当然,读书的时候,要用心的去感悟。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个人感悟,个人感悟不如读万卷书……

    收获2: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要有自己的思考)

    记得我在教学五年级解方程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很是相信教学用书上的说明。为了同初中接轨,也为了很好的突出方程的本质意思,我们一定要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不要用加减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当然,还记得当时,我带的民间徒弟XX小学的XR(注明:此人特别优秀,曾经闯入到XX县五星青年才俊序列)还特意问我是否可以用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方程,我居然叫她不要用,这对孩子考试拿到高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那年暑假井冈山培训期间,有幸遇到了江苏南京张冬梅老师,特别询问了这个问题,问的很直接——为了孩子的分数,要不要教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方程?张老师回答是——可以教,但是要沟通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学,素质与分数必须两者兼顾。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光有分数过不了明天。假设一位老师没有了今天,也就失去了谈明天的资格。

    收获3:立足当下,兼顾未来

      结合现实,我觉得一个好老师的标准就是以下两点。

    (1)让学生考得好,获得高分。考试时,学生能考的好,这样大家都高兴,任何人都高兴。

    (2)如果只是考试考的好,学生却没有了其他的体验,尤其是没有了对数学的热爱,没有感受到数学的美妙,那么,我们一切的努力都白费了,这样的教学,其实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总之,能让学生考的好,同时也发自内心的喜欢数学,这样的老师一定会是人们心目中的好老师。这就要求我要立足当下,兼顾未来。老师要高屋建瓴,要有足够的上位知识,更宽广的视野,更深刻的体会以及感悟。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特别是足够的学习思维,让小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充分的感受到数学的美妙和神奇,感受到数学的理性美。如果老师仅仅拘泥于教材,学生不可能会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深刻的体会。

    5.我是怎样爱上读书的?

      这里,我介绍下我爱上读书的缘由是处于恐惧心理。最开始来锦绣小学的时候,我内心很是恐惧,恐惧于自己的水平低下,仰慕于众多老师的水准。怎样突破,人丑多看书,书如药也,可以治愚。慢慢的,读书就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手不释卷,是我的常态。因此,有的时候,恐惧是很有用的。现在的我教二年级,内心又很是恐惧,恐惧于孩子好动的天性,恐惧于自己掌控班级纪律的“宽松”,恐惧于家长对“教师与孩子的超大期待”。因此,现阶段,更加速了我看书的步伐。看书后,我会忍不住的去写一点自己的感悟,可以这样说,我天天都在写文稿。(因为自己写的还不能叫文章。)

          读书可以促进成长,当然,成长的咋样,完全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告诉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压力,但是不要有心里负担,时间会说明一切,时间会让你的一切努力得到应有的回报。这里,我分享一个我的观点——任何事情最好是凭着兴趣去做,不要带任何的目的性。当带着目的去做事的时候,我们在乎的是一个结果,当我们凭着兴趣去做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在享受这样的一个过程。当然,理想状态下,好的结果应该会有好的结果。但是,任何事情的结果,都是要得益于天时地利和人和,外加一点运气。有的事情,关键是看自己为还是不为,这取决于自己的选择和坚持,而有的事情,就是能还是不能的问题,不能的就是不能,别一意孤行了。

      6.我的感悟:

    (1)尽力做好运动员,绝对不做看台上的观众。哪怕是最终是没有 任何成成绩的运动员,但是,他的收获一定不同于看台上的观众。

    (2)我就是一粒草种,长大了就成了一棵小草。无法同参天大树数比较,也无法同优秀的你们比较。但是,我可以同自己比较,同自己的过去比较,只要比过去有进步,一切都值得。我追求的是进步,而不是优秀。我一直相信这句话――只要不放弃努力,小草也有点缀春天价值。

    最后,作为数学老师的我,借用二次函数中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来阐释我的愿景。

    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轨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象征着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从创业到鼎盛,再走向衰弱的历程。假设我们能在自身发展的轨迹接近抛物线的顶端之际,找到新的生长点。重新开始创新发展,不仅能避免衰弱的颓势,还可以将组织与自身从整体上推向一个新的抛物线发展轨道上。尽力让自己行走在能力极限的边缘,逐渐的把能力边缘纳入到能力中心区,也许不能成功。但,虽不能致,然心向往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iav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