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为了升职加薪,为了娶妻生子,为了光宗耀祖,为了精神高潮,还是为了让爹妈不要再唠叨?
都不是,我们读书,是为了创造。
不加思索地滥读或无休止的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这也是很多人无法将阅读变成终身习惯的原因。
——叔本华
叔本华的这句话,给我们带来醍醐灌顶的警示。
你一定听过这样的忠告:带着问题读书,的确,如果没有非常明确的困扰问题,就去读书,会没有方向,陷入叔本华所说的“ 不加思索地滥读”的状态,花费了时间,但却没有什么收获。
但是,这样的忠告漏掉了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问题是从哪里来的?
似乎提出这个忠告的人,理所当然的认为,问题到处都是,就好像秋天稻田的稻穗一样,弯下腰,随便捡起来就可以了。
果真如此的话,为什么爱因斯坦会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
一个好的问题,就像一座藏有黄金的矿脉,努力开掘,就会有无穷无尽的财富。
再追问一下,问题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当然是老师问出来的——有人会这样回答。我们从小到大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相当一部分是从老师那里来的,有的时候趴在黑板上,有的时候印在试卷上,如同一张张来自古老的、遥远的、外星文明的天书一样的符文,折磨着我们的灵魂。
但是,老师和试卷,并不是真正有价值的问题的来源,那些问题,不过是应试教育系统豢养的咬人的小怪兽。
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来源于每个人内心的创造冲动。
创造力,就像我们的小宇宙。虽然是宇宙,但是很小;虽然的确很小,却是一个宇宙。
当我们想要创作的时候,我们才会提出最好的问题,而当我们有最好的问题的时候,我们才应该读书。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作者总结的七个习惯之一,是“以终为始”,也就是说做一件事情,要从终点开始,在最开始就将最终想要得到的效果、成果、结果搞清楚,然后再有的放矢,展开行动。
读书最直接的成果,就是用文字进行创作。
选题我这里不用写笔记这个说法,因为写笔记这个说法可能会有误导。寻章摘句的抄录,也是一种笔记,而这种笔记的创造性含量不足,并不值得鼓励。
古人说“不动笔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确有一定道理,但是古人讲这个话的时候,只强调了“动笔”的重要性,却没有点明,到底如何动笔。
正确的动笔,就是内容的创作。创作有两种,一种是创作故事,另外一种是创作知识。不管哪一种,都是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以终为始”的那个“终“。
当我们明确了这样的目的之后,阅读之路会豁然开朗。
比方说,今天听到别人讲《长安的荔枝》最近有点火,于是想借来读一读。
了解了一下这个故事大致的梗概,在正式读这个故事之前,我想了个题目,叫做《贵妃的时令水果的保鲜方法初探》这个题目,打算写个小作文。然后再开始读这本书,一边读,一边想我的小作文应该怎么写,这个时候我就感觉读这个书的时候,关注的重点就有所聚焦了,不再仅仅被作者牵着鼻子走了,这才是真正的主动阅读的体验。
如果不创作,就千万不要读书最后,我们来膜拜费曼学习法的创造者,著名物理学家费曼的至理名言,值得所有的学习者找块石头刻起来,放在自己的书桌上(我私下觉得,纹在身上都不过分):
凡是我不能创造的,都是我没有掌握的。
如果不创作,就千万不要读书。
以创作之心,启动阅读之旅,与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