僖公在位三十三年,左传中将僖公部分分成上中下三卷。其中上卷为僖公元年至十五年,即公元前659至645年。
十五年中,主要貫串了两个国家的事情:齐桓公称霸和晋献公乱国。
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依靠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谁对周天子有不敬,就可纠集诸侯讨伐之。打楚国,楚王派使臣来问为什么伐楚国,管仲的回答是替周天子讨之前的不敬,换句话就是管教管教对天子不恭敬的人。也算是利用道义去实现自己的主张吧,师出有名,所以能常胜。所以桓公得到了周襄王的赏赐,管仲也得到了王的褒奖。看着像是桓公和管仲站队成功,其实勒?
此间有“唇亡齿寒”的出处。齐桓公借道虞国攻打虢国,虞国大夫宫士奇劝戒虞侯不要借道给齐国,虞虢两国是唇齿关系。虞侯不听,让齐军从自己的国境上穿过。齐国在灭了虢国后,回来时攻打了虞国,捉了虞侯。“唇亡齿寒”的典故。
在僖公初的十五年里,最热闹的应该是晋国。因为晋献公宠俪姬,废长立幼。大子申生将祭祀完的胙肉献给晋侯,先由俪姬收下,待晋侯五六日后狩猎回来,将胙肉给晋侯时,让狗吃,让内侍吃,有毒皆死。晋侯则认为是申生下毒。可见晋献公不仅是易听谗言,自己也没脑子,最后迫使申生自杀,夷吾和重耳各自逃到别的国家。
而在晋献公死后,留下的烂摊子,又导致大夫里克在两个月内刺死了献公要传位的还在守丧的奚齐,和公子卓,为的是要拥立出逃在外的夷吾和重耳。
夷吾通过许诺,答应如继位将割城给秦,秦穆公送他回到晋,让他继了位。这位兄弟也是够奇葩的,回到晋国不再提割地的事情。并且给了里克一纸罪状,说里克连弑二君,罪大。里克估计是郁闷死自尽的。
再往后,晋国遭灾,向秦国求购粮食,秦国卖给了他们。可到第二年情况反过来,秦国受了灾,想向晋国购买粮食,晋惠公夷吾就还卖了。秦国于是出兵打了晋,并捉住了夷吾。在准备要带进国都时,秦穆公的夫人,也是夷吾的姐姐让孩子和自己都穿着哀衣,并捎话给秦穆公,如果把夷吾带回秦国国都,她就不活了。穆公认为打胜仗是好事,可要发生丧事就不好了。于是礼待了夷吾让他回了国。高下立见分晓。也难怪秦国后来的强大,看《大秦帝国》时,秦国连读几代君王都很贤明,没有出现像献公,夷吾之类的昏君,几代人的积累才有了最后秦始皇称霸国力。
所以有点不理解晋惠公的惠,倒底是哪一点让他有了这样的一个谥号。说白了,就是一个唯利是图,反复无常,没有信誉的一个人。不过这开始也是秦国的安排。开始秦穆公问大臣,夷吾和重耳谁更贤能,回答是重耳。秦穆公就打算帮助重耳回到晋国。可有人就提醒了他,问他是愿意让晋国有一个贤君国力变强大呢?还是愿意让晋国在一个庸碌小人手里逐渐完蛋呢?于是秦穆公亳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
只能说,秦国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左传》还是挺有意思的,讲了很多的故事。不是有人说关公夜读春秋,他一定也是读的左传么,因为是故事会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