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农村的婚俗众多,从不同方面揭示了一种民族精神和地域特点文化,是民间婚姻嫁娶的形态、观念、方法、习俗等方面的概括。人们常说:“十里乡俗九不同”。在县南沿金水沟西岸,个别村庄有结婚送饺子的习俗。至于这种习俗始于何时无从知晓,只听当地的一些老年人说:“我们小时候记得就是这样的。”
村里谁家张罗着给儿子结婚,本村本巷的乡亲也同样高兴,认为这是村里的喜事,大伙的喜事。过事前三天,众乡亲提前寻思着要给主家送两碗饺子以示祝贺!
饺子在县域内叫法各异:县南一带人叫“主角”,县北一带叫“排排”,县城及周边叫饺子。虽然叫法不同,但手工操作的方式方法基本一致。早些年,农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人们认为饺子是面食中的一种“细饭”,也是农村日常饮食中的奢侈品。家里来了贵客包顿饺子,管先生饭包顿饺子,逢年过节包顿饺子,凡此种种,饺子能代表一个家庭对他人的敬意和重视,也最能代表对古老传统节日的纪念之意。
适逢谁家有婚娶喜事,乡亲们根据季节情况,精心拌制成荠荠菜、韭菜豆腐、韭菜鸡蛋、白萝卜、莲藕等馅料。包成“元宝”形饺子,在锅里煮熟,舀两碗调好,再放些炒好的葱花臊子,撒些韭菜花,倒一勺油泼辣子,将两大碗热腾腾,香喷喷,红油油的饺子放到洋瓷盘子里,快步送到主家。
主家接到乡亲送来的饺子,急忙伸出双手迎接,脸上笑开了花,高兴得合不拢嘴!随即拉着姐妹们的手,参观自己给儿子布置的新房,准备的礼当,添置的新婚物品。当听到不绝于耳的赞美声,女主人脸上顿时掩饰不住自豪的笑容,幸福感、自豪感油然而生。乡亲临离家时,女主人不忘抓一把喜糖、花生之类放到洋瓷盘里,再三表示感谢。民间讲究饺子碗回去不能空,充分显示了礼尚往来淳朴民风。
结婚送饺子,寓意团聚祥和,像征着家庭凝聚力和亲密感情;结婚送饺子,寓意“交子”,代表早生贵子,预示着新婚生活幸福美满;结婚送饺子,也是对其家族诚挚的祝福和美好的期望。有的乡亲将饺子送到主家,还将即兴说些吉利话,给本来就热闹的场面增加了喜庆色彩,来者张口娓娓道来:“吃上两碗大饺子,来年生个胖小子”;“饺子形状似元宝,来年收入少不了”;“滚烫饺子快入口,恭贺添人又添口。”结婚之日,近亲的嫂子婶婶们还要叫新女婿、新媳妇吃饺子。询问一对新人饺子生不生,意思其实是熟不熟,新人一般回答生,代表早生贵子,借吃饺子“讨口彩”,取谐音图个吉祥之意!
农村人常年劳动生产,相互接触频繁,低头不见抬头见。人们之间会因一些陈芝麻烂谷的杂事闹得不愉快,有的常年遇到当面不搭话,甚至抽抽咧咧,指桑骂槐。有的乡亲借此机会,给主家送去两碗饺子,表示心意,表示歉意,表示悔过。两家人从此则不计前嫌,握手言和,重归于好。村里人常说:“两碗饺子能解开心里疙瘩,能解除百年恩怨!”
随着新形势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村里人给儿子结婚,乡亲们给主家赠送的物品也随之多样化。但送饺子这一习俗没有过时,且经久不息,一如既往,传承至今。
结婚送饺子,虽然只是一种民间习俗,期间蕴含着浓郁的婚俗文化,承载着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已形成一项不成文的规矩,也成为一种割舍不断的乡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