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不刻意为之,反而能发现美好
发现一个这样规律,有时候自己懒一下,比如沉浸在追剧里,不想动,让儿子们自己做个饭吃;或者他们表现让人郁闷,生气不想为他们服务,于是也让自己去搞饭吃。有时是自己进入了写字频道,脑子出不来不想动,于是打发他们自己做。
每每这样的过程,竟总是以和谐和美好收场。孩子们自己做饭, “丰衣足食”过程中,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不用再劳父母自己煮自己吃,成就感满满的。特别是哥哥恭敬地端来,他在我指导下煎好的饼,送到给房间给我吃,能感觉到他心里的自豪、阳光和满足。当弟弟把他煎好的“爱心饼”让给我吃时,我也明白了我吃的不是饼,而是弟弟带着自豪感的饼。
这时当娘的可感动了。觉得乍这么乖的两个儿子呢。可是这种乖,竟是在我释放了惰性之下激发出来的。这是不是平时,我太努力了呢?
这让我觉得,有时教育不用去刻意为之。反而就是让他们在真实的人,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环境里面体验,反而得到最真而有力量的收获。
二、孩子的防御心会因人、因时而异
教孩子包煎饼馅时,哥哥轻声地问我一个问题,前一段我们曾讨论过的:
“妈妈,下级为什么不能怼上级呀?”
“如果下级不能怼上级的话,那为什么核心价值观里有写‘平等,自由,公正’这些呢?”
我知道他心里还是在思考一些他没想明白的事,前阵子告诉他,他不能吼老师,员工不能去吼老板这些。
我跟他讲:
“我们的世界分为两种,一种是精神思想里,理想的世界。还有一种是我们可以看到的世界,比如大自然,社会上的人。
而精神思想里的世界,是虚幻的,也是理想的。比如‘平等,自由,公正’这些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状态。
但是,现实的世界里是不平等的,会有身份,等级之分。比如爸爸妈妈和孩子,是不平等的,老师和学生也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是存在的。古代的奴隶主和奴隶之间是不平等的种种。
现实世界里会有不平等的身份。但是在这些不平等的地位上,又有一些基本的平等的原则,比如人和人之间的人格是平等的,谁都不可以轻易去侮辱谁,轻视谁。”
孩子默默地听着我说的,并没有说什么。
我也不知他理解否,而且有些不自信,担心我的见解过于片面化。等到孩子爸爸电话来时,我提到了他提的这个问题,然后爸爸给他讲了:
“职业上的不同,所以会有不平等......."。
但是发现,孩子在和爸爸的讨论中,听爸爸的讲解中,又开始变得情绪化,并且防御起来,开始像是与爸爸辨论了,结果孩子不太愉快的结束了。
这让我意识到,或许孩子对这个问题的防御心还是在的,我以为当他可以平静地问我时,他不会那么抵抗别人的观点。但现在才明白,他只是在我面前,我们相处融洽和自然之时,他放下了防御心。一旦遇到其他的时候,他又变回了一种与人辩论的姿态,变得不那么平静和淡然了。哎,任重而道远。
三、不过度关注
三人为睡前讲什么书,发生矛盾。弟弟想让我讲今天收到的新书,我想讲哥哥学校发的关于时事的书,比如世界杯,红十字会等等知识。因为前两天也是讲的这些。
但弟弟就是新鲜感来了,很想听新书。
我问哥哥如何做?
哥哥被我前两天“洗脑”了,也站在我这一边。他的理由就是我前几天跟他讲的:
“我们学知识,除了要了解中国过去的历史,还要了解现在的社会发生了什么。如果只了解过去,那么我们就成了一个古人。而如果只了解现在的社会,那么我们就不知道现在的我们是怎么来的,只有了解过去的历史,我们才能弄明白我们现在是怎么来的,以及我们的未来可能会发生些什么情况。
而想了解现在的中国,又需要了解外国的历史。因为中国近代是靠近西方,像西方学的。所以想了解现代中国,又需要了解外国的历史及社会发展。”前一部分关于为什么要学历史和关注当前社会,和哥哥讲了,他今天理解得很透彻,把我讲的按自己理解的复述了一遍,我挺欣慰。于是我们就开始讲时事故事。
结果弟弟一脸不高兴,讲完了也是闷着个脸。没有满足他的愿望,他不开心。
我知道,等一会儿我走了,他估计又要闷着被子在那儿哭开了。于是我掀开他的被子,对他说: “弟弟你现在想哭就哭吧,我理解你,没有满足你的愿望,你不开心。”
“想哭就哭”
“等下我走了,就没有人看见你哭了哦!”
他果然又瘪着嘴巴,眼泪那儿一点点在眼周围。
不过我又称赞他“弟弟你现在长大了,能憋住不哭了啊!”
和他逗了一会儿,见两人睡下,就准备出去了,还没走出门口,就听到他在那“呜呜呜”的哭起来。我若无其事,很平常地问“弟弟,你怎么又哭了?赶紧睡觉吧!我该洗澡了”,然后走开,又寻得一卷纸巾送去递到他床上, “想哭就哭吧!”然后静静地走开。
呵呵,这招够厉害,一会儿睡着了。这时候千万不能屁颠屁颠跑过去,又关心,又慰问地,那样就“完蛋”了,孩子会越来越寻求当妈的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