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一同事和我诉说关于她家孩子的态度改变。
她说,现在自己对儿子的态度改变了,是在吃东西的问题上,以前什么好吃的都会留给儿子,现在不是全部而是留一些给儿子。我问为何,她解释道“因为我发现我总是什么都想着他,但是他却从未想到我,那天吃个什么等我回来已经都被他吃完了。”
我说“那你这改变是寒心了啊。”
她说“对啊”
今早我还在想着这个问题,是不是每一个父母都会经历这样的“寒心”阶段?当然也不外乎有很多孩子能够想着父母,让父母不寒心。但是如同事的这个情况也是存在大多数。
那我们可不可以选择不寒心,这就牵扯到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该给孩子什么?我们又期望从孩子那得到些什么?

我想了又想,看着睡眼朦胧的当当,我似乎有了想法。
我该给他什么?不如换成我想给他什么?
我想得到什么?不如换成想不想要得到什么?
于我而言,当当十个月差三天,我想给他良好的教育,温馨的家庭,快乐的生活氛围,对于吃的,我想我可能会自私一点,如果我和他,那么蛋糕一分为二,如果我,爸爸和他,那么蛋糕一分为三,我想,少的那二分之一或是三分之一的蛋糕也不会对他的成长有何影响,或者,如果我愿意,可以把我的那份也给他。
换回来,如果他有一个蛋糕,他是否需要给我分呢?如果我想吃,我会提前和他订好一块蛋糕,说实话,我若不知情,即便他把蛋糕全部填入腹中,我也不会寒心。
因为于蛋糕也好,于别的也罢,我想给他的便会尽我所能给他,我也想要的就要约定着来分配,但是若他成了蛋糕的主人,想着我,我便欢喜;不想我,我也不沮丧。我只给他我想给的,我未曾期望从他那得到什么。
父母一场,给他就好了,得到些什么都是孩子的赋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