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礼运》记载: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用现代文翻译上面的话,就是:
以前,孔子曾参加年终祭祀,仪式结束后,出游到宗庙门外两旁的观楼上,长长地叹息。孔子的叹息,是感叹鲁国吧!子游在旁边问:“您为何感叹呢?”孔子说:“喜善美的大道在天下通行的时代,夏商周三代杰出人物在世的时代,我孔丘都设有赶上,我对它们好向往啊。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这样,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使壮年人有贡献才力的机会,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无偶、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残废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各尽自己的职分,女子各有自己的夫家。人们不愿让财物委弃于无用之地,但不一定要收藏在自己家里;人们担心有力使不上,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阴谋诡计被抑制而无法实现,劫夺偷盗杀人越货的坏事不会出现,所以连住宅外的大门也可以不关。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大同社会。
孔子,就这样描述了心中的理想世界。这个理想社会,曾经出现在尧舜禹的时代。在那个社会里,所有人都是一家人,人人自由,人人平等,人人爱彼如己,人人和睦相处,人人丰衣足食,人人安居乐业。
【思考探究】
孔子的“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同之处?他们都表达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理想?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思考:
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
孔子过泰山侧
《礼记》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思考:
从表达方式看,此篇和课文一样都运用了 描写;从艺术表现手法看,《桃花源记》主要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这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主题。请你思考,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
答案:
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争,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得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泰山下这家人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老虎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所以她不愿离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