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林则徐最早提出来的,所以他是中国最早的“师夷长技”之人?
答案不然。
葡萄牙人最早开始近代新航路探索之旅。当他们一路攻克好望角、印度洋、马六甲之后,进一步来到中国东南沿海,首先占据屯门。
那时中国奉献朝贡贸易,当然不允许葡人的乱来,所以嘉靖皇帝命令驱逐葡人,双方发生了屯门海战。当时的中国指挥官是56岁的广东海道副使汪鋐。
汪鋐认真分析敌情之后,考虑到葡萄牙船体大,掉头难,便借了鉴赤壁之战中的火攻法,选好大风之日攻入敌阵,火借风势,很快了烧毁了葡萄牙的大帆船,同时中国水兵迅速潜入船底凿洞,而陆军则冲上甲板与葡人短兵相接,最终大败葡人。
此战中,中国方面缴获葡人的佛郎机炮和蜈蚣船。
佛郎机炮也称子母炮,是一种铁质后装滑膛加农炮,因有多个子炮,可以连续射击,机动性也强。所以中国人开始仿造这种新家伙。但后来发现它的后镗是开口的,火药引爆时会漏气,导致射程不远,且因炮身不大,威力自然也不理想,如果用于攻打帆船还行,但攻城就力不从心了。所以中国人后来更青睐前装滑膛加农炮,也就是所谓的“红夷大炮”。
而蜈蚣船其实也就是古代地中海区域的威尼斯人常用的桨帆船,因船两侧布置多人划桨而形似蜈蚣。这种船的优势是无风也能行走,且速度也快,机动灵活,但中国人在仿制中,觉得太费木料了,不久便放弃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8816400/ebdf6f5bdb17ad07.jpg)
不管怎么说,汪鋐也代表了当时中国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心态,称之为中国史上“师夷长技”的第一人,其实并不为过,因为他身处中国古代,早于近代人林则徐。
而林则徐的确也是近代中国首个明确提出“师夷长技”的人,因为各种原因,他无法践行。而汪鋐不愧为古代中国士大夫中的实干家,既有认知,也有行动。
巧的是,远航以来第一次在海战中失利的葡萄牙人,在中葡首战失利后,也很“明智”的“师夷长技”:他们也借鉴了中式帆船的特点,在风帆中嵌入木条,做成硬帆,操控起来方便也省力,同时又将船舱做成隔舱,一旦有一个船舱进水,其他舱只要完好,也就不会沉船。
可见我大中华并非固有的全然“夜郎自大”!我们甚至还是Di人眼中的先进派!
战争必须“知己知彼”,从而也就要研究多方,学习对手,因此,“师夷长技”其实是最基本的生存之道!生而为人,概莫能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