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习得性无助到拖延症晚期

从习得性无助到拖延症晚期

作者: sissi的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16-12-06 14:03 被阅读0次

    陪你度过最难的时光,是最深刻的爱

    这句话,不是写给恋人或伴侣,而是写给亲爱的孩子。

    最近,儿子爬行的速度和动作都有突破性的进展,想到一个月前,我们还在嘲笑他懒惰的天性,或追究谁该为他不发达的运动细胞负责任。

    一开始,我们试图像训练小狗一样的训练他。将玩具抛在远处,激发他向前爬的动力。

    事实上,对于远方的玩具他丝毫不在意。有时,甚至原地打转也不愿上前。真是懒吗?在嬉笑中,我也开始琢磨。

    我尝试把玩具放在他触手可及的范围,并和他一起趴在地上,他前进的每一步成为我后退的每一步。渐渐找到了爬行的感觉。不过,匍匐的姿势和乌龟般的速度还真让人着急。七坐八爬好像是铁律,别人家的孩子应该都已经爬的很麻利了吧。我在心里猜测。(显然, 别人家的孩子也是我自己的脑洞)家里的亲戚也会半开玩笑的说,快点爬,不要偷懒。

    其实,我也明白,因为能力的局限,孩子才不愿意去做难度过大的挑战。此刻,到底是坚持,还是逃离,还是站在原地说,看啊,你果然不行?

    这让我想到了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通过对狗的实验,提出的“习得性无助”的概念。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能力受限,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困局。有些人可以突破界限,有些人则甘愿困在其中。

    正如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可救药。

    “我天生不是读书的料”,“我长的丑所以被抛弃”....破罐子为什么破摔?因为我们自认是那个“破罐子”。

    习得性无助的孩子,在困难面前自然的选择逃避和退缩。数学考试的最后一道难题有时挑战的并不一定是智力水平,而是迎难而上的勇气。

    习得性无助的孩子,往往有很严重的拖延心理。我们总是把最难的放在最后,完不成的就是因为我“无能”。

    其实,成人的拖延症有时也和习得性无助有关。

    事实上,此时此刻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从蹒跚学步,到职场厮杀,正是无数次突破困境,突破自我的过程。如何看待失败和困难,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人生的高度。

    即便是八个月的儿子在学爬的过程中,同样经历很多挑战。如何坚持?如何妥协?

    “这个真的太难了!”其实是对事件的一种解读。换一种角度,坚持是对新鲜(未知事物)的尝试,而非不得已的任务。

    那么,比起咬紧牙关苦熬,我更希望给他一种愉悦的体验,即努力的成果值得很好的奖赏。(比如拿到自己心仪的玩具,来自妈妈的拥抱)。

    给他一个够得着的苹果。画一个又大又遥远的饼,不如给他眼前树枝上垂挂的一只苹果。那个可以摸得到的玩具,是激起儿子继续向前爬行的动力。如果把它抛的太远,就成了一个模糊不清的影子,对低龄的孩子而言,果断放弃是很直白的反应。

    你在这边埋头苦干,我在旁边悠然自在。为了防止孩子过度依赖的心理,我们常常扮演那个视而不见的父母。让孩子总是深陷绝境,以激发他挑战的勇气。事实上,从习得性无助的实验结果来看,反复的失败和惩罚给出的往往不是激励而是放弃。

    对低龄的孩子而言,我就在你身边和你一起挑战;对大龄的儿童而言,我在远处静静地守望,等你随时的求助;是比较理想的做法。既不过度依赖,也不会让孩子过于无望。

    绝境的确能激发很大的潜能,但前提是,我们相信,自己拥有这样的潜能。

    陪你度过最难的时光,就是为了让你相信,身体里这自带的潜能,可以随时被调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习得性无助到拖延症晚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iqr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