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俗定而音乐化之矣。故有道之世,观其音而知其俗矣,观其政而知其主矣。
语出《吕氏春秋•仲夏纪第五•适音》。意思是音乐都和政事有关,音乐具有改变风气、淳化习俗的作用。所有清明之世,我们听其音乐就可以知其风俗,通过音乐所反映的政事可知君王(是否得民心)。
其实,今人是不大能够理解古人对音乐的重视。无论是《吕氏春秋》,还是《诗经》、《礼记》,以及亡佚的《乐记》以及其他古籍中,都有对音乐的记载,且都把音乐放在一个高于我们今人认知的地步。
为什么呢?
观典籍对音乐的描述,主要是来自两个观点:一个观点是音乐能够载道——反映出大道。另一个观点是音乐能够映照政事。
其中,第二个观点比较普遍。就是说音乐和政事相关,好的音乐能够教化人。
比如,《吕氏春秋》就认为音乐能移风易俗,能反映世道人心。又如《诗经》中所谓“雅乐”,意即中正之音,展示端庄恢宏。而《玉树后庭花》之类则靡靡亡国之音也。均把音乐和家国清浊、风俗人情联系起来。
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音乐似乎没那么重要,也没那么大功效。为什么对音乐的重视弱化了呢?我想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古代音乐的主流玩家局限在上层社会,普通老百姓饭都吃不上,哪有条件买乐器、搞艺术?一般人只能直接亮嗓子,这就造成了官方引领时尚,世人追捧音乐。
二是古代艺术表现形式有限,音乐简单直接易上手,适用性广。今人则不同,除了音乐还可以蹦迪、极限攀岩、跑酷、冲浪……
古人有了音乐可以狂欢,今人不用音乐也可以尽兴。
虽然做了这般分析,但我仍然感觉没有读懂古人对音乐的尊崇。音乐的奥秘究竟在哪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