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语言更深处漫溯,嗅着语言的馨香,背后应是心绪的沉静。
发现语言之美,是语言思维发展的出发点。语言之美,它指向宽阔的思维世界,指向不朽的精神丰碑,指向柔软的心灵寄托。
比如,《诗经.关雎》中“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的唯美意象,为爱缝制了一件曼妙、热烈的纱衣,让言语承载着使命带我们走向语言的腹地,去追寻人文诗意的意蕴无穷。
语文,应该有生活的履痕,有烟火的气息,有雅致的情调,亲切的话语风格,说到底人生是一场漫长的生活记忆。当然还需要缓慢的步调,从容的气度,更需要细细品味,到达宁静致远的彼岸。

冬去春来,在一天又一天的语文土地上深耕细作,我们送别今天,迎来明天。昨日一去不再来,但我们用时光换来了杨柳依依,小草的深绿、大树的苍翠、鸟儿的歌唱。春天唤醒沉睡的大地,唤醒生机勃勃的生命与我们一起栖身在不朽的文字中。
直面文本语言,需要一颗素心,需要挣脱束缚我们的勇气,跨越功利,跨越虚无,贴地而行让阅读真实存在,让学习真正发生。这样的一条曲折道路,它的珍贵在于真挚而又热情。
尘世喧嚣,要走向语言腹地与语言亲密对话,真的需要沉心静气,抓住语言最小的意义单位自觉浸润、自觉吟咏,自觉细读“沉入”。惭愧的是我鲜缓缓浸入的过程,偶有让身心浸没在语言的清泉中,但要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在比较中思考、验证不同文本之间的色彩、质感、情调却感觉是那么遥远,那么困顿。

总有源头可追溯,驾着语言的小舟,去寻找语言的密码,大概如同歌德所的那样“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把眼睛擦亮,用深情的目光凝视语文,见人所未见的纯粹与美妙,应该是语文应该有的职业追求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