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天前,首次接触学共体,一脸懵懂,心想学共体一定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或者是学习模式,经过这四天的学习,我才了解到并非如此,学共体并不是什么模式,那又是什么哪?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学共体?
坐在高铁上闭目思考,无奈不能找到更好的词汇形容。仅凭四天的学习和思考,我想学共体不是固定的模式但是一种多功能的‘精神’,倘若你能领会这种‘精神’那一定可以改变目前不好的课堂状态。领会这种’精神'你的课堂才会是学生喜欢的课堂,润泽的课堂,安全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共同体下的课堂充分了解学生。关注焦点学生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而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焦点学生共成长是一个大的突破。
关注浅表学习的原因推动深度学习的发生。深度学习的时候一定是愉悦的,发自内心的,那么学生这种学习状态需要我们老师了解学生的需求设计出有效的教学设计,尊重。相信学生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优秀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入深度思考。学习单的设计让课堂更真实发生。一节课的内容设计必须依据本学科的学科素养。文化知识、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教学设计串联知识内容,优秀的教学活动对内容反刍,在螺旋式训练中巩固知识发散思维,推动深度学习。
学科创新设计,尊重学生发现规律。学习的过程是未知到已知的过程。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愿,老师要有强大的创新能力,每一个活动的设计都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既有趣又有意义。创新的过程要感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孙绍振教授强调在别人没有问题的地方提出问题即创新。只有创新,试错,证明才能得出公正的结果。
良好的倾听习惯。倾听,不是学生专注听老师讲,也不仅仅是学生听学生讲,更需要老师倾听学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倾听习惯,才能让课堂真实发生,推动深度思考。共同体强调倾听要有积极的态度,有耐心,有积极的回应等等。
学共体下的课堂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新设计让学生在一个安静,平等,共享,润泽的环境中发散思维,实现深度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