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的来源分析,人格(personality)一词源于希腊语的“persona”,意指演员所戴的面具,它代表了演员在戏里所扮演的角色和身份。这就暗示了一个人有两面:公开可见的一面及隐藏于面具后不为人知的一面。
人格是个体性格、气质、智力和体格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组织,它决定了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性(Eysenck,1970)。
人格是个人心理特征的统一,这些特征决定人们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它们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差异(Mischel,1986)。
人格是指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特征模式,以及这些模式之下隐藏或未隐藏的心理机制(Funder,2018)。
荣格指出,人格应该包含两个层面:一层是表层的“人格面具”,意指一个人按照别人希望的方式行事,也就是角色扮演,这是人格中可以向别人展示的那一部分。另一层是指深层的“真实的自我”,意指一个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意向别人展示的人格成分,其中包含了人性中的阴暗面或兽性面(“阴影”)。
日常用语中,人格通常是指第一层含义,即他人的看法或个体的名声。
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珀文对人格的内涵进行了细致的解释:人格是个体认知、情感及行为过程的复杂组织,它赋予个人生活的倾向性和一致性,包含了过去的影响、对现在的解释以及对未来的建构(Pervin,2001)。这一界定可以从三方面理解:
其一,人格包含了许多结构,如认知观念(即一个人的想法)、情绪和情感反应以及行为表现等。人格心理学家将情绪作为人格的核心结构。
其二,人格让我们的生活带有倾向性和一致性。
其三,人格是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时间段的统一体,它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不能将这三个时间段割裂开来理解人格。
弗洛伊德认为过去的影响尤其是童年期的经历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马斯洛关注的是“此时此地”。班杜拉则认为一个人对未来的预期或信念决定了他当前的表现。
人格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稳定性和独特性。
国内学者大致上从四个方面来理解人格的内涵:
(1)人格的整体性
它是指人格虽由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认知、需要、动机、态度、行为习惯等多种成分和特质构成,但它们在个体身上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有机组织。
(2)人格的稳定性
表现为跨时间的持续性,跨情境的一致性。
(3)人格的独特性
是使一个人同周围其他人区分开来的标志。每个人的遗传素质与环境、经验、阅历等交互作用决定了人格的独特性。
(4)人格的社会性
适应社会要求,个体需要学习社会的文化、习俗和规范,这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人格是个体持久的、内在的(一个人的反应基于目标、动机、需要、自我概念、体验及其他内在的因素)特征系统,该系统促进了个体行为在跨情境中的一致性。
作为一个系统,人格包括的不仅是特定的成分(如特质),而且还包括一种组织结构和过程,系统通过这一结构和过程起作用并促进其不断发展。
人格是一种具有动力性的组织。人格的动力性是由其构成的单元如需要、动机等决定的。要理解一个人行为背后的原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了解他的需要、动机、信念、价值观,这些构成了他的人格。需要满足的过程实则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已形成的人格反过来又促使个体追求更高一级的需要。
人格虽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但在某种条件下(如经历重大的生活事件),人格有变化的可能。
人格也具有普遍性和独特性。独特性是人格的核心,是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最本质的特征。
人格中有先天遗传的一部分,心理学家称之为气质。它是人格的基础,是指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性格是指一个人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或指个人的品行道德和风格。这些特征大概类似于人格当中后天教育形成的那一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