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忞大书院学习。
第二次授课时李茂江老师帮我选定了褚遂良的帖。然后教我和师妹胡桂梅打格子。
用一把一米二的尺子,一支铅笔,一支毛笔,墨汁轻蘸笔尖,先找点,然后连线。很快就示范了一张出来,让我们慢慢琢磨。
我看看尺子看看纸,觉得好难啊。桂梅按照李老师教的方法慢慢的摸索。我说你打着,我先写着吧,只有一把尺子。
桂梅打好了拿过来,我问她用了多长时间,她说差不多二十分钟,一下子愣住了。暗自想,每天固定写字的时间差不多也就半个小时,打完格子哪有时间写字啊。算了,我还是折格子吧。
第二次交作业时,看见自己和桂梅的差别。
她的每一张作业都工工整整打了格子,字居中,八分大小,且不论字写得如何,章法上看着就觉得很舒服。
我的字都是折格子写,因为折痕模糊不清,所以写字时也只有估摸着写,大的大小的小,看着怪难受的。
这一次,不图省事了,规规矩矩学打格子。打出来还是东倒西歪。给桂梅借了她打好的来拓。(想想都好笑,连个格子都要抄同学的,是有多不认真。)
回到家,仍是折格子写。
孩子们忽然想写字,让我教他们。还说要从打格子开始教。我于是认真按照李老师教的方法一一告知。
思齐听完,说,这个和数独差不多,要考虑整体和相互的联系。
哇,瞬间觉得被秒杀。这思维比我厉害多了。
思齐打完一张时,整体看了一下,自己找了三个不满意的地方。
思问也来参与。我的工作变成拍摄视频,纪录他们画格子的过程。
透过镜头,看见思问上下打量标注的点,以确保上下一致;
透过镜头,看见思齐用笔量左右的间距,以确保左右相等。
夸他们细心,思齐说,没什么呀,这都学素描时学的。
感觉不仅仅是在向李老师学方法了,还向同学和孩子学态度。于是认认真真打完一张格子。把我们仨打好格子的纸铺在地上,进行评选。两个毫不犹豫地一起选妈妈画的最佳。总是这样盲目崇拜,汗颜之余,更感觉到这是一份被信任的爱。
次日清晨,用打好格子的纸书写《倪宽赞》,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感觉看上去疏朗了许多。
汉·蔡邕《笔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打格子看似费时费力,实则是散怀抱的方式之一。只有遵规矩守法度,遵循古训,才能从中国文化里汲取精粹。
写好字,行云流水是目标,笃学笃厚是基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