昵称背后的美好故事

作者: liqun咪子 | 来源:发表于2019-10-11 07:32 被阅读0次

    所谓昵称,就是易喊易记的亲昵称呼,通常多用于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在网络时代,昵称更普遍存在。只要是网民,都有自己的网络昵称。

    也许,昵称只是一个符号,一种状态,一份情感,一段故事。

    今天,我把“咪子”讲给你听。

    我是从2000年开始玩QQ的。

    要玩儿QQ,首先得有个QQ号,取个QQ名字吧。

    那个时候,电脑还未普及,单位上的电脑都只是用于打字,没有网络,不能上网。

    1999年,和单位上的大学生妹妹第一次走进网吧。看着她熟练的登录自己的账号,先浏览新闻、娱乐八卦,然后一边和同学聊天,一边打着联机游戏,看得我眼花缭乱,脑子都炸了。网络天地里的新、奇、特深深的吸引着我。

    几天以后,从未接触过电脑的我,花钱报了电脑培训班,学会了最基础的电脑操作,准备让单位里的小同事带着我玩儿QQ了。

    为了给自己取个好的QQ名,我也是绞尽脑汁。什么“泪舞清纯”、“芯〇梦”、“兜里&糖”、“堕落~天使”⋯⋯,这些梦幻般的名字很吸引我,但又让我始终在选择上举棋不定。

    那几天,只要稍稍有空,我都会拿出笔和纸,写了又划,划了又写,脑子里满满的都是这些奇奇怪怪的名字。

    母女俩(摄于1988年)

    一天中午,做好饭菜等女儿放学回家,又拿出准备用作QQ名字的稿纸,对着上面那些梦幻般的名字继续抓狂。

    “咪子,我回来了”。

    那是刚上初中的女儿放学回家了。

    放下书包,女儿凑到我跟前,顺手拿过我手中的信笺纸。

    “又在研究这个啊,这些名字好像也没什么意思,不如就叫咪子吧”。

    那一刻,纠结了这么多天的东西,就在不经意间尘埃落地了。

    从此,咪子成了我的QQ、微信,以及所有网络平台上注册的唯一昵称。

    父女俩(摄于1993年)

    咪子是我的昵称,在这个昵称的背后,有着一段解释不清,只能拿缘分说事儿的经历。

    女儿出生于1987年底,属于那种说话早,发音吐字比较清晰的孩子。

    从10个多月开始,小姑娘基本上就能很清楚地发出如爸爸、奶奶、婆婆、叔叔之类的单音词。但很奇怪,就是坚决不叫妈妈。只要让她发妈妈的音,叫出来的始终是咪咪。

    一岁多,完全能说话的女儿直接把我叫成咪子了。

    所以,从小到大,女儿一直称呼我为咪子,从未正经的叫过我一声妈妈。至于为什么要把妈妈叫作咪子,谁也解释不清的。

    因为这个称谓,还曾经闹出过一些笑话。

    与爷爷奶奶(摄于1987年)

    小时候,女儿是外婆带,每逢周末,我会接她回奶奶家。外婆和奶奶的家相隔差不多十公里,坐公交车大约需要40分钟左右。

    那时候路况不太好,车也很少,每到周末接孩子回去,公交车都特别拥挤。

    在长长的铰接式公交车上,每当遇到车辆拐弯或经过烂路,车总是特别颠簸,噪音也很大。这种时候,女儿总会一遍遍高声尖叫:“咪子,咪子,我害怕,叫叔叔开慢一点吧。”

    女儿的尖叫声总会引来周围乘客关注的目光。除了安慰小孩的,更多的是对“咪子”这个称呼感兴趣的,我也是一路解释了好几年。

    与外婆(摄于1988年)

    小学二年级,女儿回到我们身边,也转学到离家不远的新学校。第一次去学校开家长会,也发生了与“咪子”有关的小故事。

    家长会之前,老师开始点名了。

    ——“李佳颖,你的家长来了吗?是谁来的”?

    ——“老师,我咪子来了的”,女儿起身回头,指着坐在后排的我。

    ——"咪子?”老师一脸茫然。

    ——“我是李佳颖的妈妈,老师”,我赶紧站起来举手示意。

    老师很年轻,刚结婚,还没有孩子。当时她主观地判断,在这个称谓的背后,一定有着关乎血缘,关乎亲情的东西。

    出于关心孩子成长的发心,家长会后,老师拉着我,半遮半掩的表达了“血缘不是最重要的,真爱才是连接孩子情感的根本”的意思。

    天啊,她把我当成孩子的后妈了,而且还是那种孩子连妈都不想叫的“问题后妈”。

    我当即笑崩了,赶紧向老师解释了“咪子”的缘由。老师听完,连声对我说“真的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啊”。

    一家三口(摄于1996年)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每一个家庭,都有着父母子女难以忘怀的亲情故事,那是一个家庭曾经走过的轨迹。

    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职业,他们因为孩子的降生而自然变成了父母,而为人父母所必须具备的东西却是千差万别。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感谢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的到来,才让我们有机会在陪伴他们长大的过程中,逐渐去学会做一个好的父母。

    如果时间能够倒转,重新让我在婚姻、家庭、女人、孩子中作选择,我依然会坚信婚姻和家庭的美好,依然喜欢做女人,依然会去拥有自己的孩子。

    母女俩(摄于2019年)

    尽管我们在初为父母时,也曾焦虑,也有缺失。但庆幸的是我的母亲作了好的榜样,她教会了我们始终坚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只有在爱的陪伴下长大的孩子,才会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的,这对培养孩子健全的心智能力十分重要。

    特别是对小孩子的安全认知和独立能力的引导,我们基本上都会釆用让孩子能够感同身受的“带入式”,而不是“说教式”和“束缚式”。

    父女俩(摄于2019年)

    比如,一般有小孩子的家庭,都会把家里尖的、硬的、烫的、易磕着碰着的所有危及小孩子安全的东西,统统清理干净,放到孩子不能触碰的地方。

    而我家不用这样。家里所有的东西,从来没有因为孩子而收起过,而是让她懂得有所“怕惧”,敬畏“怕惧”。

    从女儿学会走路开始,我们就耐心地教她什么东西不能摸,什么东西不能动,什么地方不能去。

    为什么热水瓶、开水杯、刀子等东西不能自已去动呢?我们会拉着孩子的手一一去触碰这些东西,让她感受被烫、被割、被刺的不适感,让她记住这些东西就是不能去碰的。

    女儿也是自由的。我们从来没有为她选择过课外班。而学与不学,完全由她自己做决定。

    包括她叫我咪子而不叫妈妈这件事,曾经想过要去纠正她。但后来觉得,孩子执意要这么叫,就让她叫吧,有什么关系呢,叫什么也不影响我是他妈。

    女儿上大学时写给我的信

    我们家也是平等的。从外婆、奶奶开始,在孩子面前从来不吼不叫,对孩子也没什么过多的限制。

    在家里,女儿叫老爸“毛哥”,外婆姓先,女儿称她“小先子”,我是“咪子”,奶奶是“舒嬢嬢”,对姑姑、舅舅也都可以直呼大名的。

    我们没有把所谓的“礼貌”概念强加给孩子,相反,孩子的这种随性和自由,反而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与互爱,让家庭气氛更加温馨,也丝毫没有影响孩子长大后对长辈们的尊敬与孝顺。

    女儿与女婿

    享誉全球的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家、教育家简·尼尔森认为,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所有的控制、惩罚、娇纵、溺爱,都会造成孩子的成长缺陷。而养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的核心是“和善而坚定”。

    和善,是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

    坚定,则是表达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尊重必须的规则。

    和善而坚定的正面管教,带给孩子的是无条件的爱,让孩子找到归属感、安全感和价值感,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每个孩子都是我们心中的天使!

    愿每个天使成长过程都不折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昵称背后的美好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iwz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