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历史撼动人心 文化塑造价值——参观考察第十八届群星奖决赛以

历史撼动人心 文化塑造价值——参观考察第十八届群星奖决赛以

作者: 玉亭不换 | 来源:发表于2019-05-24 00:15 被阅读0次

        5月16——5月20日第十八届群星奖决赛在上海举行。为了解国内近三年来优秀文艺作品创作成果,学习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和做法,我们到上海观摩比赛,参观考察公共文化服务,现将此次学习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学习考察的基本情况

      此次行程共安排了“群星奖”决赛、“文华奖”部分参赛作品观摩,参观东岸“望江驿”项目、8万吨筒仓创意园、陆家嘴金融城文化中心和融书房、上海中心宝库.匠心馆、中华艺术宫等6个项目以及文化设施场馆的参观学习,可以说行程紧凑,任务繁重。

    (1)群星奖作品注重地方特色与反映现实。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八届群星奖是全国群众文化领域的一大盛事。此次参加该奖的一大批特色鲜明、深接地气和传递正能量的优秀作品,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节目,共有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四个门类的84个节目。演出不但分享了几年来群文发展的丰硕成果,带给现场观众来自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更通过“文化上海云”进行网络直播,直播观看率近18万人次,使许多无法走进剧场观摩的市民群众同样能在网络终端共享盛事。节目有展现新时代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常德丝弦《今天再唱新事多》;有展现悠久灿烂的高原农牧文化的西藏群舞《雅卓冲谐》;女声小组唱《幸福的哭嫁》讲述疍家人幸福美好生活;小品《情缘》讲述五十年代克拉玛依勘探工作故事;浦东说书《养猪阿太》体现上海本地文化;表演唱《就这一碗面》表现武警官兵多姿多彩的军营生活;江西小品《百官图》为后人诠释了何为好官;河北丝弦小戏《村官三把手》讲了一个共产党员做应做的事情;山东舞蹈《奶奶•虎头鞋》以“空巢老人”和非遗为关注点;表演唱《岁月静好人风流》展现了湖北非遗山歌及地花鼓等民间音乐元素。

群星奖作品

      作品经过前期各省市的层层选拔,代表了近年来群众文艺创作的优秀成果,它们紧扣时代脉搏,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生活气息,以人民为中心、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同时注重作品的政治性和艺术性相结合,艺术的民俗性与高雅性相结合,传播的力度与热度相结合。

      (2)文华奖作品注重政治导向与艺术融合。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设立的国家舞台艺术政府奖。文华奖每三年评选一次,对象为国内各种所有制艺术表演团体创作排演的京剧、昆曲、地方戏曲、话剧、儿童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杂技、曲艺、木偶、皮影戏类和主题音乐会、歌舞晚会等。本届文华奖入围剧目共38台,分为戏曲、话剧、歌剧、舞剧四个类别。剧目均为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此行我们从中选择了芭蕾舞剧《敦煌》和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两部进行观摩,由中央芭蕾舞团推出的芭蕾舞剧《敦煌》将足尖艺术与历史文化瑰宝大漠敦煌完美结合,展现了一辈又一辈守护敦煌人如黄沙般的不朽精神。该剧将东方的,佛教的,曲线条的韵味与西方的,基督教的,直线条的思维相结合。将中国民族舞的内敛、欲说还休,写意与西方芭蕾舞的严谨、科学、写实性相融合,达到了思想上和艺术上的一个全新高度。

      中央民族乐团创作的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是一次中国民族器乐的大胆革新的尝试,该剧虽以民族管弦乐为表演主体,却完全打破音乐会常规表演模式,让演奏家在剧中扮演角色,演奏、吟诵、台词对白、形体动作有机结合,全剧用流畅的叙事手法和直抵人心的音乐语言,将一个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塑造成鲜活的艺术形象,不仅为观众展示了“执着信念、坚韧不拔”的玄奘精神,同时也为观众展示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时代精神。

敦煌 敦煌 玄奘西行

    (3)东岸“望江驿”打造“一驿站一特色”文化空间。东岸“望江驿”位于上海黄浦江,是贯通工程东岸滨江公共空间内的一系列服务驿站。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全长22公里,分布设置22个驿站,每公里一个沿江排布,为市民提供休憩停留空间和公共卫生间。“望江驿”外观建筑设计统一,建造材料均采用木结构为主的钢木混合体,空间利用率较高。在运营上采取政府出资统建、各部门单位认领出资运营费,委托第三方社会机构管理运营的模式;在内容上,设计之初运营方就展开充分调研,最终选择了有较好反响和口碑的直播间、阅读空间,既有百姓摄影作品的展陈展示,又有名人名家的手稿和珍品; 在特色上采取一个部门负责一个驿站主题的方式,实施了“文化+党建”、“文化+科技”等多种组合方式。在服务上每个驿站均配置了面向公众开放的便民服务设施和简便急救设施。部分驿站里由公众捐赠的冰箱等生活设施,挂着温情的提示牌,指明专门针对清洁工、巡逻警察等从事户外公共服务岗位人员提供无偿服务。同时主办方定期邀请市民打分评选出最喜爱的空间形式,根据市民的喜好不断调整空间的内容设置。

望江驿 望江驿 望江驿

      (4)民生码头8万吨筒仓成为旧城改造新地标。黄浦江南岸民生码头的8万吨筒仓,是中国近代工业留下的遗迹,曾经的亚洲最大粮仓。随着黄浦江岸线产业转型、工业外迁,筒仓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褪去了原有的仓储功能,退出了历史舞台。2016年政府对此进行项目整体改造开发,将单体面积16322平方米的8万吨筒仓进行设计改建,用于展览和设计陈列。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造型,吸引了众多国际创意设计工作室进驻,每年举办多个国际性和国内较大影响力的展览聚集艺术人和青年人。除了对建筑外立面进行修复和保存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具有粮仓建筑特色的改造。例如,将原有的储量容器加挂钩改为展览用地,加长了参观流线,使其符合新的展览需求,在高耸的烟囱和楼外加观光电梯成为新景点“云梯”(因玻璃外墙能映照出云朵而获名)。内部公共区域只对部分吊顶与灯光系统进行重新布置,但是对内部功能流线进行了重新组织安排,便于市民活动。随着工业遗产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将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功能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该地已成为上海黄浦江畔旅游的网红新地标。

8万吨筒仓 8万吨筒仓

      (5)为白领服务的陆家嘴金融中心公共文化设施。陆家嘴金融城是上海高能级产业和金融人才的重要聚集地,超过50万名白领在这里工作和生活。面积约5000平米,为五层单体楼建筑结构,中心大楼内有展览厅、活动排练室、健身房、培训室、非遗工作室、多功能小剧场、办公室区等,定期举办大师论坛、文化艺术沙龙、声乐及舞蹈等艺术专业讲座等活动。该中心每年预算经费约4000万左右,有35支登记备案的文化团队,中心对每一支团队有完善的补贴、扶持和奖励机制。进一步促进了金融城公共文化繁荣发展,推动建设浦东文化高地,助力打造“上海文化”品牌。

      “融书房”因金融城的“融”字得名,据介绍,“融书房”1400多平方的三层空间里,藏着5万余册各类图书。其中约20%是西文图书,以满足周边白领人群的借阅需要。整个书房都配置智能化图书馆服务系统,无论从常规图书借阅、数字图书阅读、活动分享、O2O的网上借阅、24小时的信用借书(借助支付宝平台),都实现了智能化、无人化。该建筑整体白色调设计十分抢眼。书屋内有可以对外预约开放的“金融会客厅”、方便创业小团队开会研讨的“多功能空间”, 高颜值的“书房”可满足金融、高科技等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也无处不在的体现了以金融为特色的“城市书房”,成为浦东新区“打响文化品牌、打造文化高地”的一个缩影 。

融书房

      “宝库.匠心馆”位于陆家嘴金融区的上海中心大厦38层,是一家以中国工艺美术、非遗艺术为主要艺术方向,集典藏、展览、交易、营运、推广、交流为一体的私营文化产业平台。场馆免费对外开放参观,馆内汇聚了近百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制作的工艺品,不仅展示了匠工技艺,也辅助传统匠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上海通过人才引进的所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为本土题材创作和制作的工艺品利用此平台得到充分展示和推广。

上海中心 匠心馆 匠心馆

  学习考察的收获

    上海是我国一线大城市,是我国金融中心,也是历史悠久的名城,此次承办中国艺术节,汇聚全国文化精品与精英,能到上海进行学习参观,可以说收获匪浅。通过此次参观,个人感觉上海在以下几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值得其他城市学习。

  (1)积极推进城市更新实践活动。上海一方面聚焦有影响力的重大项目,打造丰富多元的文化空间载体。例如民生码头8万吨筒仓主打文化牌,借由老工业区的历史与背景,融入现当代文化与艺术,形成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创意园区,引入了新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业置换原有功能,成功带来了城市活力。另一方面加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上海非常注重保护好延续好城市的文脉和记忆,例如以城市更新的全新理念推进旧区改造工作,引入社会资源进行历史建筑的修复,国际时尚品牌PRADA就修复了被称为“面粉大王”的荣宗敬的老宅。截至目前为止,上海已有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401条风貌保护道路、44片风貌保护区、250处风貌保护街坊,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体系。

荣宅

    (2)各方参与共同盘活公共文化设施。文化设施的建设依靠政府文化部门,但单枪匹马来打造与后续运营肯定是不够的,关键还在于通过创新机制来搭建平台,最大限度地整合、集聚社会力量和资源共办公共文化。以“望江驿”为例,22个驿站统一规划与建设,在内容上各部门根据宣传需要各自打造,而文化部门仅承担动员、规划、组织的工作,及后通过第三方运营,各部门参与内容提供的方式,深入探索了“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各方参与、群众得益”的理念和机制。

    (3) “互联网+公共文化”提升效能。上海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文化活动均能最大限度实现“互联网+”。此行我们参观的中华艺术宫、融书房等场馆均有内容的数字化展示;望江驿定期邀请名家访谈,供各平台直播,而上海的互联网企业(例如喜马拉雅)结合这些公共文化活动,推出了文字、图书、音乐、视频等数字化产品,活跃了文创市场;群星奖首次实现网络直播,扩大了受众面。通过“互联网+公共文化”的方式,使公共文化设施和活动更具时效性、互动性与便捷性。

历史撼动人心 文化塑造价值——参观考察第十八届群星奖决赛以及上海公共文化的情况报告

      易中天在“读城记”中总结了“开阔是上海的品质,雅致是上海的情调,精明是上海人的特征”。通过此次上海的参观考察,我对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上海历史建筑的开发和公共艺术空间的打造都在重新塑造这座城市的价值。老建筑的活用,新地标的落成、城市雕塑、壁画、乃至路灯、喷水池、公共车站牌站等细节无处不在弥漫着上海的雅致。可以说,城市的品质靠文化的塑造,城市的气质靠文化的滋养,这对我们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湾区都市 品质东莞”不是一句口号,是要我们以更创新的思维,更开放的姿态,更高效的执行去做好本职,共同提升东莞的城市竞争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撼动人心 文化塑造价值——参观考察第十八届群星奖决赛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ixwzqtx.html